一、30年烽火岁月孕育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金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第二将军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先后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地和中心区域,是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红28军的主要发源地。抗战时期,金寨是安徽省乃至大别山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30年波澜壮阔、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革命的红旗在大别山上始终不倒,高高飘扬。大别山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坚信党的领导、忠诚党的事业,送子当红军、送郎去参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30年的烽火岁月孕育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的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本质是“坚贞忠诚”。大别山人民对党忠诚、矢志不喻,无论是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面临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还是在红军主力转移西征、革命处于低谷时期;大别山人民始终坚定必胜信心和革命到底的决心,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金寨党组织的创始人、立夏节起义的组织者詹谷堂,在战斗中被捕。敌人对他施以酷刑,三次用铁丝穿着他的胳膊游街,五次要他陪斩。但是他总是挺胸高呼“共产党万岁”,回答敌人“天上有多少颗星,地下就有多少共产党”。临终前,用手指蘸着自己的鲜血在牢房的墙壁上写下“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从金寨走出的红25军,战士平均年龄在14岁左右,被群众称为“娃娃兵”、“儿童军”。他们面对敌人的屠刀,响亮地发出:“头是我爹娘给的,命是我个人的,共产党是劳苦大众的,我们要的当然是共产党!”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主力转移后,留下来的地方女干部与红军医院的医护人员,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组成了40多人的妇女排,战斗在金刚台上。她们说:“山沟石洞是我房,树枝稻草盖身上,山菜野果能当粮,三天不吃打胜仗。”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救治伤员、牵制敌人,在金刚台上战斗了三年,最后仅只幸存8人。金寨籍开国上将洪学智,自举起右手宣誓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起,始终坚定革命信念,自觉努力为党的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战争年代,曾身负重伤,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在“红大风波”中,被错误地关押和判刑。在“大跃进”时期,因彭德怀冤案的牵连,被免去军队高级职务,下放到吉林省工作。在“文革”时期,受到批判,被军管并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一生“四起三落”。洪学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理想和信念始终不曾动摇、一生为党工作,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
大别山精神的鲜明特征是“牺牲奉献”。战争年代,大别山区有200多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仅金寨县就有10万人为国捐躯,涌现出许许多多英烈户、红军村。原广州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金寨籍老红军梅少卿一家三代人参加革命,爷爷、父亲、叔叔、姑姑六人为革命献身。金寨籍老红军方向曾含着热泪说:“我们老家金寨吴家店黑冲村参加红军的有1000多人,但是经过雪山草地、南征北战,只剩我一人。”三年游击战争中,金岗台上妇女排女战士张敏带着一个吃奶的孩子与战友们一起躲避敌人搜山时,因为害怕孩子的哭声暴露目标,含着泪水、偷偷地、狠心地把孩子捂死。红四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后,蒋介石下令彻底摧毁鄂豫皖根据地,约10多万人被杀。金家寨附近的柳树湾、古碑冲和上楼房3处,被枪杀、活埋的共产党员、干部、群众就达5600多人。金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加起来共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幸存者仅700余人。
大别山精神的永恒主题是“永跟党走”。在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中,大别山区军民不管形势多么险恶、斗争多么残酷,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始终坚信革命事业必胜!在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危急关头,广大红四方面军的将士与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张国焘没有带走一人一枪,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立夏节起义组织者、红32师师长周维炯,在错误的肃反运动中被捕,被杀前仍表示出对组织的信任,他说“二十年后,我还要革命”。在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时,后来成为罗荣桓元帅的夫人、金寨籍女红军的林月琴等10多个女同志,跟在部队后面走了两个月,一直跟到川北时才正式归队。在西路军惨烈战斗中,被打散的金寨籍开国将军丁世方、李家益、傅绍甫等,为了找到党组织、找到红军,他们从甘肃一路乞讨,辗转8个月,最终回到陕北。
二、3支红军队伍见证了“两地”的历史辉煌
今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寨县视察时指出: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最能见证金寨“两地”历史地位的是:从金寨走出去的三支红军队伍。
第一支队伍是红四方面军。1929年,金寨地区爆发了立夏节、六霍两大起义,成功组建了红32师、红33师,创建了豫东南、皖西北两块革命根据地。红32师、红33师与湖北黄麻起义组建的红31师合编为红1军,红1军与红15军改编为红4军。红4军与在金寨麻埠地区诞生的红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成立之初,共有7个师、1个旅和2个团,其中有5个师、1个旅诞生于金寨。红四方面军在大别地区创建了面积为4万平方公里、拥有27个县级政权、人口350万、地方武装20余万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在金寨县燕子河召开会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随后,他们西进川陕,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战士红心向党、赤胆忠心,永跟党走、心如磐石。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战士三过雪山草地,无怨无悔。后来,又根据中央军委部署,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西征。这支部队,在抗战时期和西北的红29军整编为八路军第129师。解放战争时期,成长为中原野战军的重要力量。开国将军中,红四方面军走出来的有336位,其中是金寨籍的40位。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2集团军、13集团军、16集团军传承着红四方面军的血脉。
第二支队伍是重建的红25军。红四方面军西进后,留下的部分红25军部队重新组建成新的红25军,在金寨县汤家汇镇胡氏祠,重建的红28军再次编入红25军。重建的红25军与国民党卫立煌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郭家河、杨泗寨等战斗胜利。1934年11月6日夜,鄂豫皖省委率红25军从我县的葛藤山出发,向西挺进。后高举中国第二抗日先遣队旗帜北上,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率先到达陕北,迎接中央红军。红25军看到中央红军经费不足、装备落后、穿着破烂、减员严重等情况,徐海东立即决定从红25军仅有的7000大洋中,拿出5000块送给中央红军;同时,从每个连队抽出3挺机枪和部分枪支、子弹,从经济部、卫生部筹集大量棉袄、衣物、药品等,从部队抽调部分战士补充给中央红军,切实解决了中央红军经济困难、装备落后、人员紧缺等实际问题。1935年9月16日,红25军与陕北的红26军、27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红25军改编为红15军团第75师。11月初,75师又编入红一方面军。1937年8月25日,合编为八路军第115师。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队伍成长为华北野战军的重要力量。红25军共走出75位开国将军,其中金寨籍的10位。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集团军、39集团军流淌着红25军的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