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的网帖引来热议,如何关怀贫困学生成为焦点话题。资助贫困学生,是政府、社会和高校一直以来的关怀政策。在实践中,如何认定、怎么资助,却是一道全国性难题。怎样建立综合性考量指标,引导受资助学生正确使用助学金? (《人民日报》11月17日)
有个海军军官10年资助盲人家庭双胞胎孩子考上大学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其实,他不仅仅是资助,而是点燃了两个孩子的梦想。通过媒体发动社会献爱心,常写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而且每次去探望都穿着军装给孩子以信心和目标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终于成功。
每个人都有梦想,走出贫困,走出大山。曾经流传这么个故事,讲的是西部有个贫困学校获得一些资助费用分到各班,有的班买了书包等学习工具,有个班却拿这个钱把孩子们带到省城去玩了一遍,让孩子们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多年后,这个班的孩子学习最好,考上大学的最多。应该说,开阔了眼界,找到了目标,激发了孩子们努力的潜能。10多年来,我在独访长江长城长征运河边关的征程中,游历过不少老少边穷地区,听到了孩子们的心声,也眼头见识地帮助过一些孩子,不少孩子这种走出去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当然,我也看到一些爱心人士将物资送到当地后,不是直接卸货,而是要求当地人自己动手,培育他们自食其力的习惯,避免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堕性;有时在搭车搭伴的路上,看到比较可怜的孩子,拿出十元钱甚至更多就要给,常被人提醒少给一点,别把这些山里的孩子惯坏了。
的确,救急不救穷。对这些孩子的帮助,要多送智慧知识精神,少送享受,才能唤起他们的发奋和努力,一旦养成好吃懒做、等靠要的坏习惯,就落入怪圈,把孩子毁了。何况读书这样的事,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十年寒窗含辛茹苦,竞争的社会里不养成坚强的品质和努力的素质,是难以适应的,不能让他们一辈子穷。就一个家庭来说,孩子靠父母也不可能靠一辈子,自己要长大成人才有出路;送鱼更要送渔,让孩子自食其力自立自强,通过送去书籍、学习用具,更多地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努力成才,实现梦想。现在我每次到学校作报告时,都会带上自己的书与孩子们互动,问题提得好的,回答好的都会送他们一本书,给他们自己一种激励,而不是直接免费送给孩子们。要让孩子们知道努力才能获得,勤奋学习才能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