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文物最多的南京地铁5号线规划设计方案被国家文物局打回修改,期待“磨”出文保范例。“苛刻”一点不是坏事,它可以帮助一个地下文物丰富的古城,找准城建节奏与边界,建立成熟的文保规则。(《现代快报》11月26日)
打通动脉与保护文脉一直是个城市发展的“两难”问题,但是两者都不能偏废,因此考验着城市决策者和建设者的智慧。从南京这条文脉地铁拐来拐去看,当初规划时还可能有贯穿文脉线、方便群众看的思考,现在既然文物保护问题遇到尴尬,就需要既保护文物,又确保安全和方便。避开文物的方式:一是深挖。要说文物多,北京才是文物之城,地铁建设也没有这么复杂。深挖就可能多花钱,这样的钱省不得。二是避开。象地铁站等设施尽量远离文物点。三是微调。有的路线可以作些微调,不一定都走原线。既要符合文物保护要求,通过国家审批,又要确保地铁的早日建成开通,拖拉既背离了人民的期待,也是对政府形象的损害,民生工程不至于卡壳延误。
当然,文物保护也不能陷入“无为而治”的怪圈,啥都不能做的文物保护思维更加不可思议。任何建设和发展,都需要作出一些妥协、调整甚至牺牲,尽量做到最佳结合。浙江地区充分利用文物恢复文化并创造效益的做法,值得肯定和赞赏。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也是数十次重修才有了今天的规模而使文化传承,任凭风吹雨打等着塌的思维不是科学的保护,反而是对文物的残害,是一种不作为。如果没有后人对长城重建增建,也就可能有今天的万里长城,因为秦时的长城已经几乎没有了。没有夫子庙、中山陵的修建,也不可能有今天这两个地方的人气和文化。发展才是硬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拿出科学的方法,保持对文物敬重的态度,就能解决好这种矛盾,让文脉和动脉共同融入城市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