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里,几条错别字新闻轰动网络,先是两家地级市党报出现严重的失误,后是某省城彩绘展墙板报大题目等两处把“董存瑞”写成了“董荐瑞”。
错别字新闻不断出现不是偶然的,反映出我们社会生活的浮躁。无论是街头的店招,还是单位的文书,公园景点文博场馆的介绍及墙报板报广告,甚至报刊和网络等媒体上,错别字屡见不鲜、司空见惯,也包括街头文字及霓红灯的缺边少角、名人星腕的签字留言。当然,完全避免出错不太可能,报刊也有千分之几的差错率宽限,只是有的错误错得太离谱太离奇,就不能原谅了。一方面,错别字污染了文字环境,给城市形象打折丢分;一方面,突显出工作作风的飘浮不扎实。
满眼的“装潢”成“装璜”, “雨篷”变“雨蓬”,没有人管没有人问。避免出现错别字出现,首先要主动作为,增强工作责任心,尤其是校对把关要慎之又慎严之又严,多人看看多看几遍;其次要敢于较真碰硬,特别是对错别字的出产和使用单位都要担责和处罚,对导致小学生遣词造句跟着错的谐音广告、异体店标,特别是人流量大的像车站、机场、场馆等公共场所和窗口,不能熟视无睹任其肆意;三是加强国学和语文教育,提高包括打字人员的文字素质水平,因为不少错误出自打字上面,这恐怕“临时工”效应都难成挡箭牌的。
马鞍山有位退休语文老师,走到哪里参观都能找出一堆错别字来。因此,城市的展览馆、博物馆和风景区的介绍词最好能请这些“老学究们”把把关。各个城市也可以成立城市文字啄木鸟志愿者协会,吸收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优秀语文老师一起扫街,对城市街头、景区和文博场馆进行文字捉错找茬,并通过媒体、相关单位或政府部门指导纠正,让文字垃圾成为人人减打的过街老鼠。但愿错别字新闻别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