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碑。练红宁摄影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里的百将墨迹展。练红宁摄影
红军长征哈达铺邮政所。练红宁摄影
哈达铺毛泽东张闻天居室“义和昌”药铺。练红宁摄影
康县陇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练红宁摄影
两当兵变旧址。练红宁摄影
两当兵变纪念馆和群雕。练红宁摄影
两当兵变纪念馆展陈。练红宁摄影
徽县成徽两康战役纪念馆里讲解员邱红娟正在讲解。练红宁摄影
图为2015年10月6日练红宁二走长征路参观甘肃徽县红二方面军徽成两康战役纪念馆与工作人员一起。
礼县龙池湾战地将军梁烈士墓。练红宁摄影
2015年10月4日早晨在腊子口纪念碑拍过照片后,幸好遇到开车到此地游览的兰州铁路局的夫妻俩,他们的孩子正在我们南京上林业大学。两口子放假开车到若尔盖正好转过来!我说还有个纪念馆在上面,他们还是带上我去了,只是并没有进去看,我奔进去又拍又看,看门师傅过来叫我了,说是车子都要走了,他们在等你,叫你快点,不然没车子下去了。我也只能匆匆扫了后面部分,就跑出去,他们已上车等我,直把我带下铁尺梁,岷宕公路迭部岔路口,我下车等着岷县到宕昌的车到了哈达铺,中间路边有个村有个毛主席故居的引导牌。
下车吃了点面条就到纪念馆参观,应该说纪念馆不小展陈内容不少却不够丰富,再走向南边的老街上看到了邮政代办所旧址、毛泽东张闻天住所旧址,以及当时开会的关公庙,后乘上回城的士15元就到了县城,正好赶上一趟班车去陇南市区武都,可是此车人少,先是在县城转圈,又在两河口乡等了半个多小时,再后来发现后面两台车人多多的早超上前去了,更有甚者这台车到了距离武都还有10来公里的两水镇竟把我们转给了小面的,这个车车号是05838。实在不讲信用,有关部门还是要理理客运秩序。
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据资料介绍,1935年9月,由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路过哈达铺,在此驻扎了7天,并召开了中央领导人紧急会议和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到陕北去",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因此,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也是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1935年 9月18日,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越岷山,过施窝、大草滩,约14000多人于20日到达宕昌哈达铺休整了两天,获得一张《大公报》发现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当时住在"义和昌"药店后面的瓦房里的毛主席得到这个信息后,召开了党中央负责人会议,根据全国的斗争形势,作出了向陕北进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组织上保证这一决策的实现,就地整编了部队,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支队(陕甘支队),下设3个纵队。支队政委由毛泽东兼任,支队司令员彭德怀。并在哈达铺关帝庙院内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就部队整编、挺进陕北等问题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然后从哈达铺出发,粉碎敌人的追击,于9月20日占领榜罗镇。
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通过腊子口后占领哈达铺;25日红二方面军六军进驻哈达铺。9月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到达哈达铺。到10月4日,相继北上。现在新建的兰渝铁路和兰成铁路都在这里的哈达铺火车站经过。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座落在由382家店铺组成的一条长约1200多米的街道上,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保留当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全球第一位全程徒步重走长征路的记者、《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在"党必须指挥枪"一文中称这条街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老红军作家陈靖、著名作家魏巍、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等很多作家、艺术家、画家、摄影家都曾到哈达铺进行过长征路上的实地考察、采访。肖华将军诗赞:"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
10月5日早上7时从武都乘车3个多小时来到康县,爬上了白云山公园,走进了陇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胡耀邦担任总书记时曾到这里视察并为白云山公园题名。陇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以1936年红二方面军六师长征经过陇南发动“徽成两康”战役的为主线,基本介绍了四路红军进入陇南的情况特别是在康县的经历。据介绍,1936年9月18日,红二方面军第六师三个团两千余人进入康县。9月19日,解放康县,开仓放粮,救济贫民,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在云台、窑坪建立苏维埃政权。21日,六师十六、十八团离开康县,十七团在师政治部主任刘型带领下留在康县活动。同日,刘型主持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康县第一个红色政权——康县苏维埃临时政府,建立革命根据地,后转战于康南、康西山区及陕甘川边区游击队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该馆历史编年与专题展相结合,分序厅、自古关山多壮士、红军长征播火种、甘陕川游击队热血染黎明、英雄人民迎解放、红色热土铸辉煌、继往开来绘蓝图等7个单元,采用雕塑、浮雕墙、图文展版、文物史料、绘画、照片、仿真硅像、场景模型、多媒体声光电、投影、解说等多种形式,回顾和集中展示了红军长征在康县建立陇南根据地的可歌可泣的光辉革命历史。
下山后来到汽车站于12点离开康县。到成县下车后,乘上出租车哪知司机不知道哪里有红二方面军纪念馆,把车开到烈士陵园后面的乱坟岗,后走到烈士陵园才有一阿姨说在山下的图书馆边,实际上就是老博物馆。等我找到这里却是铁将军把门,贴纸是纪念馆正在维修暂停参观,而眼前一片狼迹,看来成县人真会忽悠,既然和纪念碑、五龙山战役遗址不在一起,就不要写纪念馆由四个部分组成,而且说将来要在遗址建新馆,何必将旧馆搞得一塌糊涂,修也没必要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地人都不知道这个纪念馆,几个出租车司机不知道,乱坟岗上的人不知道,烈士陵园里健身的人大多不知道,说明成县要检讨做事太忽悠和虚伪了。听说2008年陇南曾搬到成县,因为这里发展空间大,由于发生了两地相争不得不搬回去。在当地又听说陇南将一分为二,将成徽两康合为成州市,如果凭这种不踏实的作风做事还不如维护现状,免得成县自大无知。后又听说有个新博物馆,于是参观了一下,也是令人失望,馆很大,地方偏,内容却太少。为何不拿一部分出来做成红军长征纪念馆呢。离开这个博物馆好不容易走到汽车站,也没有心情住在成县了,正遇到一辆到徽县的班车,于是就奔了上去。资料和媒体介绍的成县红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以纪念红二方面军在陇南的战斗历程为陈展主题,重点突出了“五龙山伏击战”、“大川坝阻击战”,同时对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火种后,扩红建政的陇南地下党活动也进行了全面介绍,见证了红二方面军在陇南特别是在成县战斗的英雄史诗。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根据中央指示,制定实施“成徽两康”战役计划。9月8日,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向陇南各地挺进。中纵队由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率领向成县推进。9月16日,先头部队进入成县纸坊、大川、小川地区。17日,夺取成县县城,砸开监狱,释放受苦群众,开仓放粮。9月18日,在县城体育场、东街土地祠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成县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9月20日至30日,先后在成县索池大川、小川孟家崖开展斗争,并诱敌到抛沙镇五龙山伏击敌人。红军开展的对敌斗争和数次革命战役和战斗,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成县的反动统治,在人民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据报道,近年来,成县依托红二方面军长征时期在五龙山、大川坝、孟家山、红嘴山战斗遗址及五龙山伏击战纪念碑、成县红二方面军纪念碑、红川镇南场会议遗址、红二方面军指挥部遗址等红色文化遗迹,丰富旅游内容,做足红色文化文章,吸引了人们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前来观光旅游,我也希望下次再去看时,这里能够做得更好。第二天我再经过成县时,专门到了五龙山脚下,山顶上的纪念碑掩映在绿树丛中,可惜由于时间关系和道路不明,只能通过相机隐约看到。据了解,碑的正面镌刻着红二军团四师十二团政委、解放军政治学院政委杨秀山将军写的“五龙山伏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有概述红二方面军转战成县在五龙山与敌激战和对红军烈士表示悼念的碑文。1936年9月28日至29日,红二方面军二军团四师和六师各一部,奉方面军总指挥部命令,协同红三十二军在五龙山等地,与围追堵截之敌进行了浴血战斗,使红军主力能够胜利北上。在激战中,红二军团突击队队长贺虎、六师十八团政委周盛宏等红军指战员壮烈牺牲,一腔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有位红军女宣传队员牺牲时才十四岁。
10月6日上午离开徽县到两当参观两当兵变旧址、遗址和纪念馆,并向纪念馆赠送了《一位现役军人的长征》、《仰望珠峰》两本书,值班的郭老师收下了两本书并回赠了有两当兵变纪念馆的钥匙扣纪念。两当兵变与红25军长征相关,看来下次走红25军长征路线时还得来两当。据介绍,"两当兵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西北地区发生的一次武装兵变,也是在甘肃发动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1932年4月,由陕西省委指挥,许天洁、刘林圃、习仲勋等人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发动,后失败。1930年春,中共陕西省委派习仲勋到长武县杨虎城部的警备骑兵第三旅三团二营从事兵运工作,从此,开始了习仲勋在陕甘地区革命斗争的生涯。警备骑兵第三旅是杨虎城收编的杂牌部队,三团二营营长王德修曾是共青团员,与习仲勋是同学关系。进入该营后,习仲勋立即和共产党员李秉荣、李特生三个人成立了党小组,并在党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兵运工作。他们确立了"在发动士兵进行日常斗争、促进士兵革命化的基础上,发展组织,团结士兵,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反对打骂士兵,改善士兵生活,按时发饷、发鞋袜的要求;进而提出"反对军阀战争、拥护红军"的口号,成立了"红军之友"社。他们还在该营积极发展党员,扩建组织。随后又成立营党委,推选习仲勋担任营委书记。通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发展了30多名共产党员,全营从营到连、排、班都建立了支部,该营逐步被地下党所掌握。两当兵变是土地革命时期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发动的一次重要武装斗争,也是西北革命史、人民军队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两当兵变,是党的兵运工作的一个成功范例,也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在创建陕甘红军过程中一次具体的实践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