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在南京市“向人民汇报”中“为两个世界服务”的殡葬行业行风评议汇报会媒体直播互动中,面对一位网友“生态葬能否率先垂范”的提问,台上7位民政和殡葬行业领导积极表态,自己百年后将义反顾选择生态葬式,不仅掌声持久不息,而且让不少人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这样的表态恐怕在全国还没有过。(《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等南京地区媒体10月27日)
看着这条信息,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网友的勇气和智慧,而相关领导面对镜头向全市人民的郑重承诺也突显出他们的心境和勇气。殡葬事业是人生的最后驿站,关系到千家万户,人在做,天在看,工作做实了对活着的人才是最好的宽慰。
然而,由于现代墓葬的钢筋水泥、难以化解的特点,使得墓葬数量越来越多,出现了墓园过多过大的状况,再加上豪华墓、活人墓的出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光南京市的殡葬用地仅剩600多亩,按一年160亩的消耗,用不了几年,因而生态葬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推广目标。从土葬到火葬,我们经历了几十年,而火葬后又回归墓葬的做法,实际上有违土葬改革的初衷,各地墓葬摆阔现象层出不穷,墓葬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出现“死不起”“葬不起”的尴尬现实。在“死不起”的的问题上,南京市将在11月份执行的政策上就有减免一些群体的基本殡葬费用一项,应该说是惠民举措。而“葬不起”的问题上,倡导生态葬是最好的出路,就是采取不保留骨灰的树葬、江葬、水葬等,让故人回归大自然。笔者到过西藏和内蒙古等地,几乎看不到坟头,这两个民族独特的丧葬方式,应该说是比较圣洁和生态的,值得包括我们汉民族在内的其他民族借鉴和推广。
多为活人尽孝,恐怕是完全能做到的。然而,生活中却不尽理想,我们有些人不在老人活着时尽孝关爱,而只是在老人死后以厚葬或豪殡,讲排场摆阔气,实在是本未倒置,是一种虚伪的孝行。当然,各级政府还要在殡葬改革上下功夫,能做到基本殡葬费用全民免费最好,也不妨采取有效措施和奖励政策,激励群众融入生态葬。特别是每年生态葬后清明等时节的祭扫活动,可变成由政府出钱的公益纪念行为。同时,加大殡葬文化的建设力度,把各地的殡仪馆建设白事文化园、文化长廊、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市民参观殡仪馆后场,了解殡葬程序,亲眼看到肉身经过冷藏、化妆、火化,变成骨灰的过程,知道生后事的处置方式,熟悉殡葬知识,就会淡化对死亡的迷信和恐惧,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心理状态的调节,正确对待生死,更好地珍惜生命。当然,还可考虑对殡葬文化进行展示,包括楹联挽联文化、祭祀文化、葬仪文化、墓葬文化,文人墨客赋诗填词泼墨的作品。陵墓文化是南京之最,可建厅廊集中宣传。无论是在告别,还是祭扫时,能够诵上几首诗词,甚至吟些联、留点墨、高挂挽联、写上文章,都是很好的纪念和怀念,也是高雅的追悼和祭扫,值得一试,改变当前殡葬庸俗化和没文化的现象,需要移风易险,更需要科学和正确的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