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深刻剖析南京人怒其不争的状态和“大萝卜”的劣根性,建议多看看叶兆言先生的《南京人》。笔者认为,杨书记看到了南京人的弱点,但是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有超脱的创新思维,尤其是从领导干部用人机制、发展策略上突破创新,才能实现“三争第一”。作为新南京人,以独访长江长城长征第一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经历,认为南京是宜居、和谐、文化、平安城市,而且外地人比较羡慕,有的伸出大拇指,说你们南京好。南京没有理由不赶上第三次发展的浪潮和机遇。为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也可为各地所鉴:
一是建立“精英团”制度。南京是人才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尤其是大学科研院所众多,却出现“鸡在身边不给南京下蛋”,还动不动到全国和海外招贤,这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激励和突破机制,过分按程序办事,导致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和有展示的平台。新中国成立时,如果没有中央领导同志对钱学森等人的直接指导和沟通,就不可能有“两弹一星”这些奇迹,一句话,程序出不了钱学森。因此,作为南京市领导,每人应联系至少50到100个有头脑,能干事干真事的“精英”,不管职级大小,名气地位,要有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意识,但是交叉的不能超过一半。当然,不是那些只耍嘴皮的精英领袖,而是要能完成特殊任务、创造突出效益,即使在工作之余通过“不务正业”创造出非凡的成绩,鲁迅的成功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上了。
二是多些“超脱性”思维。要有只争朝夕的危机意识,思考着“先人留下了一个文化南京,我们能为历史为后人留下什么”,办事情想问题才能有突破性思维。南京不少人这也动不得那也动不得的抱残守缺想法,安于现状,人云亦云,甚至无为而治,再好的点子也是白搭。记得,我曾提出将玄武湖公园立体化的建议,就遭到一位建筑学的老教授在报纸上公开反对;而提出借鉴华西做法建设青奥塔、打造第二个夫子庙的建议,却被一家媒体批为大兴土木。我真不知道南京人想做什么,但是面对南京南站的运营,我还是建议能在站前建两个巨型楹联柱,上书“金陵帝王州,虎踞龙盘今胜昔;江南佳丽地,天翻地覆慨而慷”,成为画龙点晴之笔,而且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先生也建议把《南京赋》放进南京南站就是很好的文化构想。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能否改为“南京大屠杀国耻馆”,免得被人们错误简称简读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贻误万年。其实许多金点子好建议都来自于群众,来自于民间,就看官员能否慧眼识货和有屈膝采纳的勇气了。
三是用好“四者型”人才。在用人上,南京市应当有开拓性思维,尤其用好学者、记者、兵者、老者这“四者型”人才。南京的高校在全国第二,学者如云,院士也很多,因此可以在官员和学者之间互动,大胆引进教授、教师来兼任市长、区长、街道主任,甚至居委会的主任,他们思路开阔、有利创新;要把领导干部做学者型官员,不拿稿子、不用幻灯到大学校园授课作为一项基本功。南京是座兵城,每年转业干部就有上千人,这部分人经过军营大熔炉陶冶,见多识广,很有闯劲,由于政策的因素,许多人只能被无奈地边缘化,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南京可以探索和突破政策界限给他们施展才干提供平台,并创造出新的经验;南京已有100万老人,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老人却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如果让其中20%的作用发挥起来,其影响和效果不可低估;南京的媒体众多,却在宣传和推广南京上缺特色,总是好事不出门坏事扬千里,南京机关的多数人不会做新闻,材料甩给记者去解读,新闻合作、思考和策划精神缺乏,应建立南京社会新闻团制度,恢复各个单位的新闻宣传部门,培育一个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