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晚上,在南京大学逸夫馆报告厅聆听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之孙、著名作家叶兆言的讲座《南京城市的故事》。叶兆言从南京的几次劫难、南京的建城之初,南京的政治特色和偏安性格、南京的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南京的独特历史。特别是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中原人对和平的向往,还有过去大扬州的中心就是南京等,都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但是听过讲座之后,也引起了我思考,不由得提出五个问题:
一是和平的愿望靠什么来实现?
你讲了诸葛亮是个战争狂人,是因为他们国力较弱,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维持下去,你讲了南京的偏安性格远离战争,讲了苏州、杭州远离战争,才有了今天的发展,讲了中原沦为历代豪强争夺的地方。我也一样,不需要战争,不希望战争。但是你看看现在的世界上,战争是什么,就是强对弱的凌辱,就是强盗逻辑,根本没有法律和公理可言。因此,我们不希望战争的前提,就是要民族抱成团,就是要形成铁拳头,而不是多元化,不是各行其是,不是自我中心,不是一人反对、一事无成的“公民社会”和一盘散沙的后果,中国社会必须讲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中国人团结起来了,敌人就不敢来侵犯,中国人各想各的,私心重了,就会被各个击破,最后谁也保护不了自己,更保护不了这个民族。自私是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劫难最多的原因之一。
二是为了后代就是牺牲今天幸福吗?
中华民族有个很好的特点,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好的省着下一辈吃,凡是都是替后人着想,这种对未来的呵护始终成为一种文化,护犊子的特色使得我们宁可自己吃尽苦中苦,也要让后代吃得好享上福。你讲了当时南京修大马路时,看上去是不对的,几十年之后的现在看来是正确的,但是当时老百姓却受到了损害,看来是经历历史检验才能证明是正确的,当时的人未必能看得这么远。你讲了城墙不要重修的问题,难道按照你的逻辑就让它们一点点塌掉了,最后成为象西部长城一样的一堆土墩吗?要知道,历史的东西除了文化外,实物都是可以重修的,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不都是重修多少次了吗?这才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性格,才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之本。因此,我们只有用向前看的眼光,客观地对待一些暂时利益损失,特别小我着眼未来。如果没有一些人当兵守边防,哪有大家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一些人当清洁工干苦活,哪有城市的整洁干净;如果没有一些人上夜班,哪有我们夜里的各种保障生活;如果没有人在大太阳下砌房子,哪有我们今天的高楼大厦?凡事都得讲个实事求是,今天对城市进行适当的调整包括移树、拆迁,当然不包括一些粗暴的方式和单纯为了开发商和金钱利益的假公济私,其实是为了让社会发展让后人幸福,到了若干年之后,就象大马路一样,才会感受到现在决策是正确的。因此,当代人应有一种牺牲精神,应有一种长远眼光。假如什么都不能动,今天我们还能在这房子里听你讲课吗?南京还会有今天的南京吗,还不是杂草从生的荒山野岭?
三是作家应当给年轻人带来什么?
作为著名作家,应当给年轻人带来什么?因为你们的影响力比较大,名门之后加著名作家,除了你自己的勤奋之外,就是你对社会的责任。特别是经常进行这样的讲座,与在大学生们对话交流中,你觉得应当为他们带来什么呢?我想,可能几个方面很重要:一是知识,就是把你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人,使他们读到书本上没有读到的知识和见解;二是做人,作为一个作家和公众人物,引导年轻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努力的人,做一个向上的人,做一个充满向往和希望的人;三是激励,年轻人对社会比较迷茫,作为成功人士,你的责任就是帮他们指点迷津,给他们打气鼓劲,让他们走上成功,青出于蓝胜于蓝;四是引导,就是引导年轻人如何看待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时下的年轻人跟风严重,人云亦云,没有头脑和思考,加上出名成功愿望比较强烈,恐怕你有义务安定他们静下心下打基础,将来才能用更多的学识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而不能靠耍嘴皮子忽悠,或者一味地从他们中粉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