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带着责任,揣着希望,迈着坚定的步伐的“爷爷奶奶们”来了。
2025年5月16日上午,一辆大巴车缓缓驶入灵璧县特殊教育学校,也就是番号第九中学的院内。从车上走下一群人,他们有的是白发苍苍老人,有的是老成持重“临退”人员,这些都是来自县关工委机关和全县各单位关工委的负责人,以及馗乡义警关工委的志愿者们,来这里参加县关工委组织的一场特别的“认孙”活动。

图为灵璧县关工委杨荣芝主任(右1)、执行主任王怀启在主席台(中)。

图为:第九中学程伟校长在主持“认亲” 仪式。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心里如揣着一团火,因此,身姿轻盈,步履铿锵。从“关工委”“特殊教育学校”“认孙”的几个关键词串联起来分析,不难得出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学生是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而“认孙” 更可以直接理解为认了个有问题的孩子当孙子,给帮教孩子带来一份来自关工委的关爱。杨疃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晏红云自信铿锵地如是说。“你们跟着爷爷奶奶学走路,爷爷奶奶领着你们走好人生路,你们就不会走弯路,不容易走回头路。”
县关工委执行主任王怀启介绍说:“结对帮教主要是发挥五老优势,为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引路,当好的人生路标,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他要求关工“五老”要把“干孙子”当作“亲孙子”,切实履行帮教职责。他语重心长对孩子们说:“这些爷爷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都多,当你的人生处在十字路口时,你不要徘徊,找你的爷爷指引前进方向;当你遇到挫折时,你不要焦虑,找你的爷爷指点迷津;当你进入茫茫黑夜时,你不要迷茫,找你的爷爷寻找人生亮光。”他强调,在人生旅途中,你们已经走了一段弯路,从今天开始就要跟着爷爷学走路,绝对不能走“回头路”“断头路”。

图为:灵璧县馗乡义警协会的志愿者在活动现场。
县关工委杨荣芝主任十分爱怜地解释说。这就无需我赘说,这群爷爷奶奶们是责任的使然,使命的担当,化身成了这帮孩子的守护使。
灵璧县关工委创新关工模式,在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下了功夫。设立了“大墙外的关爱站”,切实做到了对那些几近被遗忘了的服刑人员家庭进行关爱,特别注重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教,使得服刑人员安心改造,促进了社会和谐。这一次的“认孙”是“大墙外的关爱站”工作的延伸,是关工创新的一种完善,也是学校矫正工作的一个补充。建立了学生、家长、学校联通管道,形成“多管齐下”“ 分段接力”的机制,全面掌握学生在校的思想和学习的动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疏导。为此,灵璧县关工委多次召集相关选题的座谈调研,找到了“同频共振”结点后,专门下发了“灵璧县关工委‘五老’结对帮教失足失范青少年的意见”文件,得到了关工五老和志愿者们的积极响应,仅仅是馗乡义警报名者就多达46人。考虑到义警义务执勤的占比,和其辅助警务的特殊性,县关工委遴选了六位同志参加认亲活动。
认亲现场的座位是按照学生家庭住址、学校所在地,由组织依照地缘配对排坐的。也就是学生分别坐在即将成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们” 身边。活动由程伟校长主持,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分别登台发言。那些平时表现执拗,在教官眼里还略显叛逆的孩子们,此时一个个变得特别腼腆拘谨。尤其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当知道要“认”自己的曾是县处干部,或者曾为关键部门的领导时,立马呈现出窘态。可当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后,感激的泪水充盈了眼眶。
他们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是有其诸多的社会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问题居多。亲情的缺失,隔代教育的乏力,学校心理咨询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初期疏导矫正不力,社会关注度不够等等,都是他们走错路的症结所在。县关工委一班人没有手忙脚乱的去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表面文章。省略了花拳绣腿的无用功,而是单刀直入切中症状的宿体,直接对这帮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关心,情感上关怀,心理上疏导。此法可谓是“不去扬汤止沸,专修釜底抽薪。”虽不是立竿见影,效果显而易见。现场拍到了许多孩子流泪的照片,恕我不能在这里贴出,一是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不准透露帮教对象个人信息。二是恐有伤孩子们的自尊,不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而影响矫治疗程。但笔者仍然从那帮孩子们朦胧泪眼里闪烁的惊喜、欣慰、自豪,掺和着痛改前非决心的目光里,捕捉到了此时的心语是:“我们的眼泪是甜的……”这是心灵的互动,孩子们表达与昨天告别,关工人脸上绽开的是对明天的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