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题:以红色基因叩启研学之门
四月的灌阳,春山如黛,湘江战役的硝烟虽已远去,但红色文化的血脉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流淌。今日,《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课程中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应用研究》开题座谈会于县教育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召开。来自县党校红培中心、县党史地方志、教育局、红军小学及课题组成员齐聚一堂,共话如何将灌阳的红色“活教材”转化为青少年的“精神养分”。
座谈会上,课题组组长曹增平提出:“灌阳是红军长征血战湘江的核心战场,拥有43处湘江战役遗存遗址,其中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下立湾战地救护所等国家级红色资源,是天然的思政课堂。如何让这些‘沉睡的历史’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是课题研究的核心命题。”
二、寻根: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转化
灌阳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但如何将其转化为适合中小学生的研学课程?座谈会上,课题组核心成员,党校红培中心主任胡海源分享了实践经验:“我们以‘五个一’活动为框架——穿一次红军服、走一段长征路、听一场英烈故事、描一次烈士姓名、做一顿‘红军餐’等,通过沉浸式体验唤醒学生的历史共鸣。”
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任,课题组帮扶导师蒋本荣提出“三阶转化理论”:“一是将红色遗址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场景,如利用VR技术还原新圩阻击战战场;二是将革命故事转化为‘可参与’的互动课程,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战地救护;三是将精神内核转化为‘可内化’的价值引导,如结合‘一床红军被’‘祖孙三代护红军旗’的故事等开展感恩教育。”
三、创新: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多维突破
灌阳的研学实践课程已形成“红绿古”三色融合的特色体系:
1. 红色铸魂:以红军三次过灌阳,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为主线,开发“重走长征路”虚拟实景课程,结合酒海井纪念园的烈士遗骸打捞史实,引导学生感悟“信仰的力量”;
2. 绿色探秘:依托万亩梨园、油茶产业园等设计劳动教育模块,如“油茶技艺传习”“生态茶园管护”,将劳动技能与红色精神结合;
3. 古韵传承:挖掘瑶族民俗文化,通过竹编非遗体验、红军标语拓印等活动,让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交相辉映。
在评价机制上,课题组导师王富军主任提出“三维评价法”:“一是过程性记录,通过研学日志、影像档案追踪学生成长;二是多元主体参与,邀请家长、非遗传承人共同评分;三是情感量化分析,利用AI情绪识别技术捕捉学生在红色场景中的情感变化。”
四、成果:从“走马观花”到“入脑入心”
座谈会上展示的阶段性成果令人振奋:
课程载体创新:莲溪庐研学基地开发的《红色灌阳研学手册》以“任务卡”形式串联历史知识,学生需通过实地考察完成“绘制阻击战路线图”“采访红军后代”等挑战;
师资融合突破:组建“思政教师+党史专家+农技员”的跨界导师团队,如邀请县党史史志办,县委党校红培中心,红传中心,酒海井纪念园讲解员,县国家级农艺师杀虫王罗标等参与课程设计,让历史讲述更具感染力;
社会效应凸显:2024年灌阳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
五、展望:让红色研学成为生命成长的灯塔
座谈会尾声,课题组成员漫步于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的英名廊。夕阳为镌刻着烈士姓名的石壁镀上金边,课题组成员戴艳玲老师感慨:“当我们带着孩子为这些名字描红时,描的不是油漆,而是对生命的敬畏。红色研学不应止于知识传递,更要成为照亮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火炬。”
未来,计划构建“全域红色研学网络”,将玉溪村、同德村等红色美丽村庄、莲溪庐生态基地等节点串联,打造“一日体验、三日深耕、七日蜕变”的梯度课程体系。2025年下半年策划《祖孙三代护红军旗》影视研学基地的课程开发;2026年创作《我心中的红军三次过灌阳、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连环画系列画集等。正如课题组导师徐运成所言:“灌阳的探索证明,红色文化不是冰冷的展陈,而是可以触摸的温度、可以传承的血脉、可以对话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