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立夏之际,五月的洛阳城被如火的石榴花装点得格外绚烂。在这美好的时节,应洛阳首位登顶珠峰探险家余非先生之邀,首都历史文化洛阳研学一行,踏入这座千年古都,开启一段充满惊喜与收获的文化探寻之旅。
我与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名门之后孙惠军教授重逢格外高兴,孙教授虽已八十一岁高龄,却精神矍铄,风采不减当年。此次,他带领着十位北京学者一同前来,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别样的活力与求知的热情。


大家参观白马寺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的寺庙,这里庄严肃穆,承载着佛教东传的厚重历史。在龙门石窟感受到卢舍那大佛虽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散发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面对这巧夺天工的艺术宝库,学者们纷纷赞叹不已。


两程故里,是北宋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的故乡,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没有恢弘的庙宇与喧嚣的香火,却以质朴的院落、苍翠的古柏与沉淀千年的书香,勾勒出一幅“儒林净土”的画卷。走进这片土地,仿佛踏入一部活化的理学典籍,处处是思想与自然的对话。 两程故里的核心是复建的程氏故居与祠堂。青砖灰瓦的院落内,“诚敬堂”“立雪堂”等匾额高悬,再现“程门立雪”的典故。堂前古碑镌刻《二程粹言》,字迹斑驳却力透纸背,驻足细读,似见当年师徒论道的场景。仿佛能听见“存天理,灭人欲”的辩经之声。两程故里无雕梁画栋之饰,却暗合理学“格物致知”的朴素美学。院落轴线对称,象征礼法秩序;天井方正开阔,喻示“天地正气”。

而范仲淹墓园则让学者们感受到了一位伟大文人的风骨与情怀。在墓园前,孙惠军教授深情地吟诵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心潮澎湃,仿佛跨越了时空,与这位千古名臣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研学期间,首都学者与洛阳当地的两位学者——丁宏伟博士和著名作家任见先生的交流活动,更是将此次行程推向了思想碰撞的高潮。在这里,李国祥书记希望通过他创办的光明世界长者读书会这一平台,让更多的人走进经典,他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昌盛,不仅要看正规出版物还要关注充满烟火气的民间优秀文史作品。让文化的火种在更多人的心中点燃。吴国斌院长发表了他对国学的见解,引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入思考。北大地理系毕业的崔志平老师对于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丁宏伟博士凭借对洛阳的深入研究,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让我们对洛阳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任见先生学贯中西,他对历史的剖析透彻而深刻,无论是古代王朝的兴衰更迭,还是中西方文化的异同,都能信手拈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孙惠军教授的博学、吴国斌院长的睿智、李国祥书记的热忱、崔志平老师的独特视角等……汇聚在洛阳龙门海洋馆,如同一场激烈而精彩的历史文脉对决的龙门阵。大家围绕洛阳古今相关的疑惑和感受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在空气中激烈碰撞,让人眼界大开,收获颇丰。


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丁宏伟博士创建已有二十年之久的洛阳龙门海洋馆。在这吉祥的乙巳年,大家与灵动的海洋生物来一场亲密接触,尤其是在这吉祥的乙巳年与神秘的灵蛇互动,体验了别样的乐趣。随后,我们漫步于丁家花园,这座充满古韵的庭院,欣赏着形态各异的古桩的盆景,又在丁博士的音乐室聆听了几首世界名曲,这些小插曲为我们的研学之旅增添了几分雅致与闲适。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丁宏伟博士在宜君大厦盛情设宴,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晚宴上,欢声笑语不断,大家共同回顾着古都之行的所观所感,分享着彼此的收获与喜悦。在美丽大方的渔舟唱晚姑娘悉心周到的照顾下,此次洛阳研学之旅圆满落下帷幕。
此次洛阳之行,因这群来自远方的高朋而变得格外精彩。不同地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们汇聚一堂,共同探寻洛阳的历史文化,交流思想,分享见解。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交融。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深刻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