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关口坝不知道兴起于何时?(清)陈芑芬督辑的《宁羌州乡土志》在描述麦子坪牌中有这样的记载:(麦子坪牌)山大林深,居民稀少,唯南部有关口坝当川陕接界之处,商贩往来多出于此,为南路第一市场;为纪念中共鄂豫皖军委副主席、红25军军长蔡申熙,1935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设申熙县于关口坝,同年3月红军长征时废置;新中国成立后,巴山区、关口坝乡先曾设立于此。
图1 关口坝老学校前红军标语石碑 (付林 供)
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西行转战三千里,越秦岭,走关中,风雪大巴山,进据通南巴(通江、南江、巴中)。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通南巴粉碎敌人三路围攻后,部分由广元旺苍,两河口陆续到达宁羌毛坝河、关口坝、茅坪沟。红三十一军1000多人进驻关口坝,并先后建立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府。
图2 关口坝村苏维埃干部名单
自红四方面军部分官兵进驻关口坝至1935年1月接到中共中央撤离电报的两年多时间,他们一面同国民党正规军作战,一面与地主民团、土匪战斗。当地知情人讲红军白天打土豪、分田地,夜间开会宣讲政策,闲暇之余将没收来的绫罗绸缎编织成五颜六色的草鞋。
图3 吴三茂讲红军故事
据说,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都曾到过关口坝。张国焘在此接到中共中央来电,电报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要求他们放弃川陕苏区,集中全力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陈昌浩也在关口坝苏维埃干部会议上讲过话。笔者从旧书网上淘了很多相关这方面的书籍,但都没有查到想要的信息。
现年77 岁的吴三茂老人非常热情,讲起当年红四方面军在关口坝的故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同时还带我探寻了红军在碉堡梁上和龙洞坡的遗迹。
碉堡梁上是位于关口坝街附近的一座独立状成圆锥形的山峰,但山顶很平坦、开阔,海拔1394米。
图4 碉堡梁
这是一个制高点,也是一个绝好的位置,上面有碉堡、炮楼,战壕纵横。山顶居高临下、东南西北、尽收眼底、易守难攻,更可贵的是在山顶有个水潭,至今仍然有水。
图5 战壕遗迹
从梁顶顺东北方向往下望去,对面有一处岩洞。它们错落有致、遥相呼应、一高一低,互为掎角。
图6 从碉堡梁顶俯视对面的龙洞
龙洞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碉堡梁在山顶,龙洞在半坡,山底有一座观音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图7 重新修建的观音寺
洞口外有一块长方形空地,虽然长满树木杂草,但依稀能够看到当年的痕迹。这是红军训练的操场,长约上百米,宽十米左右,高约四五米,可从外面保留下来的石坎看出这是个浩大的工程,是红军在半坡上修建出来的。
图8 保留下来的石坎
这是大自然赐予红军的栖身之所。外洞虽不大,但很高,石壁上凿的石窝仍然还在,这是当年红军用来在空中搭建床铺用的,周边还有一些零星的木板。洞中有洞,一股清泉从洞中潺潺流出,千年不涸。
图 9 龙洞
村中一些老人回忆他们小时放牛时洞外还有一溜长灶。
四川广元市两河口镇和关口坝相邻,该镇现退居二线的原镇人大主席付忠荣送我了一本《朝天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在带我参观两河口村史馆、关帝庙前的红军红碑后,还找当地村民一起看了老街对面的红军洞,证实了徐向前确实亲自在这个方向来过。
图 10 两河口红军洞
1935年,红四方面军撤离苏区后,国民党实行坚壁清野,他们勾结地方民团、土匪对留守红军、各级苏维埃干部、共产党员发动疯狂反扑。关口坝的汪副连长、游击大队长王明贞等就是在那时遇害的。
图 11 位于关口坝大磨河的红军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