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网友就想问您,能不能结合毛泽东的读书经验,讲一讲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毛主席当年有哪些读书的经验是值得我们今天去借鉴和思考的?
[张素华]:我觉得读书,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出来的,应该说是太有用了。所谓太有用了,用一句话来概括,如果毛泽东不喜欢读书,就不会有今天的毛泽东。
[张素华]:毛泽东生长在一个封闭的农村里,他的父亲本来就不愿意他读书,希望他务农。他小的时候读书,晚上读书为了不让他爸爸看见,用一个棉被把窗户罩起来,偷偷在那读书。当他发现附近的湘乡县有一个东山高等小学堂在教新学、新文化,介绍外面进来的一些新问题,他就去想到那个学校读书。可他爸爸不同意,他爸爸想让他到米店当学徒。后来,他就找来村里有声望的老人和亲戚来说服父亲。就这样,他爸爸同意了。
[张素华]:就这样他走出了韶山,来到高等小学堂的毛泽东已经17岁了。老师一看他岁数也比较大了,而且天资很聪明,写的文章也很不错,这样推荐他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这样他又从湘乡走到了长沙。
[张素华]:到长沙后赶上了辛亥革命,他眼界了打开,当了新军。新军当完后又到图书馆自学,后来又考了师范。结交了很多喜欢读书的朋友和高水平的一些老师,比如说杨昌济老师和李老师,后来他们都在北京任教。师范毕业时,杨昌济老师又提出来,你们可以到法国去勤工俭学,这样毛泽东又组织湖南的青年学生先到北京勤工俭学。到了北京,他认识的人又更上了一个层次,来到北大。北大里有胡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他视野就更不一样了,他们都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些明星。
[张素华]:如果毛泽东不读书,他就不可能走出韶山。正因为他喜欢读书,他一步一步地从韶山走到了湘乡,从湘乡走到了长沙,从长沙又来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实际上他就等于登上了全国的舞台。从北京回来后,不久就发生了五四运动,他主办的《湘江评论》写的文章就受到了胡适的表扬,开始和胡适那些人物有了往来。他就是从喜欢读书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的。最后,他接触了李大钊、陈独秀,选择了马列主义,参加和参与建立共产党。
[张素华]:成立共产党以后,在革命过程中,没有文化怎么行。在党内当时毛泽东是受压制的,因为他没有出过国,这一点是他的弱项。当时博古、张闻天等等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他们对马列主义非常熟,可以长篇大论。张闻天到美国都留过学,很有学问。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和人家对话。斯诺在书里记载,他到延安以后看到从外边进来了一些哲学书,就在那读,读完后再跟斯诺谈,很刻苦。
[张素华]:还有,要和党外各界人士接触,国民党很多人都是秀才举人,文化层次高,民主党派的也是很有文化的人。在1936年共产党要实行统一战线,要做各地各派军事力量的工作。毛泽东给各民主党派的民主人士写信,比如阎锡山和一些地方人物,现在有些信留下来了。信开头都是用的文言文,引经据典、写得非常有水平。斯诺的《西行漫记》就认为毛泽东很有传统文化功底的人。所以,读书有用在毛泽东身上显现的太充分了。
建议青年人读读毛泽东早期文稿 励志向上朝气蓬勃
[张素华]:关于毛泽东的读书方法,从我接触他青年时代的给同学、给老师写的一些信来看,我觉得毛泽东读书的方法上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广收博览”,“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等等。他在给同学的信里讲,康有为40岁以前读遍了中国的书,40岁以后才读西方的书。读梁启超的自述,是“先业词章,后治各科,盖文学为百学之源”等等。他告诉他同学,原来我说师父没有用,看来我是错了。
[张素华]:我觉得,广收博览,打下好的基础,这方面是他根本的指导思想。他对自己要求很高,他曾说“才不胜古人,不为才。学不胜今人,不为学。”我觉得我们青年同志可以读一读毛泽东的早期文稿,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真是一个非常励志向上的、朝气蓬勃的青年,爱读书,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张素华]:第二个特点,我觉得他是善于独立思考。他不是说只读死书,而是喜欢独立思考。他在给同学的信里讲,“不专求于书本,我这些年来所有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苟舍谈论,其陋莫甚。”从他的书信里面我体会到,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只要“人有善,虽千里吾求之”,他就有这么强烈地向人讨教、向人求教的心理。
[张素华]:我举一个挺有意思的例子,日本有一个叫“白浪滔天”的人,他到长沙来参加黄兴的葬礼。一般我们会看看新闻就完了,但他和同学就给白浪滔天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至今还存在。信中就说黄兴在日本,白浪滔天对他照顾,死了又亲自来送葬,表示敬意。我们两个是有志青年,想向您当面请教。至于白浪滔天见没见他,我不知道,但从这件事本身就可以感觉到,毛泽东特别愿意向人去讨教学问,讨教各种事情。这一点很有特色。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马上就要结束了,张主任对我们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以及怎样发挥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提出了自己的很多意见,相信也给我们网友带来很多启发,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张素华]: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