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深夜,有人敲门说湖南境内的日本兵向连县的方向开过来了。一个当地人带我们往瑶族山寨逃难。我们在三江镇(即现在的连南),遇到了一部分从坪石逃过来的中山大学师生,几十个中大校警有配枪。校警队长说:“你们听到枪声一响就立刻过河到瑶族山寨,我们尽力阻挡,如果我们都战死了,将来你们帮我们在这里立一个纪念碑吧。”幸运的是,后来日本人没有进入连山,枪声没有响起。
1945年八九月份,战争结束了,我们全家坐船离开了连县,沿着小北江、北江回广州。经历了八年抗战,我终于又回到了家乡。
时间:2006年10月10日
地点:广东省档案馆
整理人:南方日报记者 戎飞腾 陈晨
人物简介
许锡挥,1932年9月出生于广州著名世家——高第街许家,是广东省原副省长、中山大学原校长许崇清的次子。抗战爆发时,许锡挥年仅5岁,却不得不跟随母亲辗转广州、香港、上海、韶关、连县等地逃难。解放后,许锡挥从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此后一直在中山大学任教,退休前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记者手记
历史不容忘却
历史的记忆,不仅尘封在发黄的档案卷宗中,也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一个孩子在最童真的年代,却见识了世上最残酷的战争;一个平静的家庭,被迫在一场又一场骇人听闻的杀戮中走上惊心动魄的逃亡之路。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
这是一个幼小生命曾经经历的苦难,也是一个家庭的逃难曲,更是一首悲怆的命运交响曲。
70多年前,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路,爱国诗人艾青曾用激动人心的笔触写下“我爱这土地”这个著名的诗篇。
请让我们引用几句广为传颂的诗句: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70多年后的今天,坐在电脑前,当笔者敲下这段令人不忍直视却又不能忘却的历史时,心中一次次颤抖。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饱含对未来的启示。抚今追昔、掩卷长思,笔者的脑海里突然浮现了这样的一句话:“为了这不容忘却的历史,爱我中华,强我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