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主政南粤多年并建立不朽功绩的任仲夷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广东各主流媒体却以突出版面刊登地方政要名人学者的纪念文章。在众多“缅文”中,笔者看到,一个细节广为引用。这就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赠给任仲夷的一副对联。现任山西省长于幼军在《回忆与任仲夷同志交流二三事》一文中谈到,在任仲夷1980年10月调任广东省委工作赴京领命时,胡耀邦却特地赠给他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而据任仲夷生前回忆,胡耀邦录来转赠时,又特地把“蜀”字改成“粤”字,用心良苦,用人之慎可见一斑。(见《南方日报》2006年11月15日A17版)
这是出自成都武侯祠一幅脍炙人口的对联,它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上联讲争取人心的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下联讲为政要善于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把握好尺度与分寸。在“文革”结束不久全面进行拨乱反正的时刻,身为中央领导人的胡耀邦向地方官转赠此幅对联确实用心良苦。
人心向背历来是执政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今年6月30日的重要讲话中所说的“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见《人民日报》2006年7月1日)平心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民情民意,以“人民欢迎不欢迎,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反对不反对”作为决策的基本路向。对广大群众欢迎、拥护、赞成的事情一以贯之抓好落实,并排除万难一干到底;而对广大群众不拥护、不赞成的事情则审时度势收回成命,立即整改。“情为民所系”,使执政党始终赢得了人民的拥戴。
但是,在尊重民意问题上,似乎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在某些地方,时见有干群关系闹别扭的现象。近日来自某些市大规模“禁电自”行动就是一个例证。
报载,南方某市政府从11月15日起“禁止电动自行车上牌上路”一举就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据悉,此事当地警方曾委托一个社会经济调查队进行调查,并于11月14日出具的专门调查数据显示,只有5.6%市民认为此举对市民生活影响较大,13.7%的人认为无所谓。调查结论遭到很多媒体的质疑。11月15日出版的《中国经济周刊》文章就尖锐指出:相比市民关于“全市禁电自,旧车卖给谁”等无奈,生产厂家自然怨气更多;积压的产品怎么办?甚至有厂家表示,会和省自行车协会以及各地厂家一起向省市政府提交意见表达我们的立场。
某市的“禁电自”为何遭到强烈抵制?作者张若愚在一篇时评中指出:决策部门在绝决的方式治理电动车的同时,既不给社会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对赔偿问题也绝口不提,一副“我说是就是,不是也是”的傲慢姿态。而在11月15日《南方都市报》在为此发表社评中称:对于城市目标,民众之间、官民之间并非缺乏共识,但在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上,却鲜有共识。媒体评论集中到一点,在禁止电动自行车之类行动中,地方政府部门缺乏了应有的民意支持。其实,早在某市发出要全面禁止电自信息甫传出之际,媒体及公众就质疑声不断。质疑的主要论点也不言而喻,电动自行车不用汽油,成本轻,有利于减轻家庭开支,有利于城市环保。但给人们的印象是,像这些底层民众的呼声却无法进入决策官员的心与脑。
那么,口口声声以民意作为决策路向的地方政府部门为何有表里不一的矛盾状态?山西某县县委书记在谈到一夜之间全面禁闭网吧时说出令人回味之话:领导说了大事就是大事,说小事就是小事。对这句话另一种的解读就是,所谓大事小事都是由官员而定。准确地说,由官员的情绪意志而定。这样,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所谓群众利益之事,所谓牵动改革发展大事都会因与某些地方官的情绪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