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后方机关和设在宁化方田沙罗坝的红三军团医院及一部分伤病号。1934年10月6日至8日,上述部队先后从宁化西南的大王、凤凰山、隘门、曹坊一带出发长征。
在长征期间,以宁化子弟兵为主的红三军团第四师,参加的主要战役、战斗:一是1934年10月21日至25日,在江西省赣县、信丰县参加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第四师首先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洪超师长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第四师师长由张宗逊继任;二是于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湖南全州至广西兴安的湘江两岸,参加湘江战役。红三军团以第四师为先头师,掩护军委第一、二纵队渡江,是役虽然歼敌数千,但红军伤亡惨重,损失近一半;三是于1935年1月3日至6日在贵州省余庆、瓮安、开阳一带,参加突破乌江战斗。红三军团第四师担负先遣团侦察任务,突破乌江后智取遵义城;四是于1935年3月15日在贵州省仁怀县参加鲁班场战斗,激战4小时,歼敌400余人,第三次渡过赤水河;五是于1935年5月20日至5月25日在四川省冕宁县安顺场,参加强渡大渡河战斗。此后红三军团翻越雪山,改编为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早在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夕,中革军委就命令红二十四师留守福建与福建地方武装担任东线阻击敌人的任务,并强调指出十月份汀州城不能陷入敌手,以保证主力红军突围计划的顺利实施。接着,中共中央分局和中革军委又指示闽赣省委、省军区要以独立坚持的游击战争来保卫闽赣苏区,以配合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此时,撤入宁化境内的闽赣省军区,仍然拥有1200人的武装。为了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闽赣省军区在宁化将留下的地方武装整编为4个团(即红十二团、十六团、十七团、十八团)。
三、宁化是第二战场的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红军主力的战略行动
从红军长征开始到抗战全面爆发之间,在我国同时展现了两个战场。第一个是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及其在陕甘晋战场上的斗争,这是主战场;第二个是留在南方八省的十五个游击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两个战场相互策应,有力地推动着中国革命战争由低潮进入高潮。
宁化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闽赣边游击区重要组成部分。该游击区开始一段时间的革命斗争,是在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中央苏区全部陷落。国民党反动派随即调动16个正规师和地方反动武装共20万兵力,扑向闽西、闽南、闽北、闽东、闽赣边、闽中六个游击区,进行残酷的轮番“清剿”,并施用保甲、连坐、计口售粮、售盐等手段,妄图切断红军游击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把游击队困死、饿死在山上。福建各游击区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并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战斗,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继续“牵住敌人的尾巴,让长征红军大踏步前进”。面对敌军的大举“清剿”,中共宁化县委领导的游击武装,在牵制、阻击敌人后即转移到方田乡泗坑村的田螺髻,但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游击武装浴血搏斗,直到弹尽粮绝,大部分游击队员壮烈牺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田螺髻。宁化人民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行动,完成了党所赋予的任务,保持了革命的战略支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