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次长征,在开始时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进行的。当时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闽赣省委和省苏所在地的宁化县,为了实现党中央的决策和红军的战略目标,全县广大军民不论在红军大规模战略转移的准备阶段,还是在长征的整个过程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一、宁化为长征作了大量准备工作,成为扩红及筹集军需的“模范县”
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红军军事上接连失利,造成大量减员、兵力不足,为此,中央苏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红五月”扩大红军突击运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在5、6、7三个月中扩大红军5万名。宁(化)清(流)归(化)苏区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立即掀起了“猛烈地扩大红军”的热潮。尽管此前,宁化县已率先开展扩红运动,参军人数达1460人,超额完成省苏下达的任务,后又扩大赤卫军3717名,还组织了1600名的运输人员,帮助红军搞运输、筑工事。在“红五月”运动中,又出现了许多区乡基干武装整连、连排地加入红军的动人情景。该县禾口区农民张生源先后把两个儿子都送上前线,并表示说:“我可惜太老了,不然我也要上前线。”为此,该县获得了“扩红模范县”的赞誉。据中央根据地的《红色中华》报道,至长征前夕的9月26日,宁化县又有200多人加入红军。
为了保证红军大规模战略转移的粮食供给,宁化人民倾其所有,支援自己的子弟兵。1934年6月2日,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委员会向中央根据地的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发出指示信,要求“紧急动员24万担粮食供红军”。闽赣省的宁化、泉上、彭湃、归化和福建省的长汀、兆征、汀东、新泉等县当即采取征发、借谷和开展节约运动等办法收集粮食。仅一个月时间,号称“苏区的乌克兰”的宁化县就收集7480担,超额完成了任务。同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闽赣省“应以宁化为中心,切实加紧突击运动”的指示精神,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还亲临宁化县视察,并主持召开闽赣省战委会扩大会,对征粮、扩红、组织民工等作了进一步的动员部署,在闽赣省再次掀起收集粮食的高潮。宁化县,从8月18日开始,仅半个月的时间,又收集了3.4万担粮食,并组织运输队,抢运粮食到指定的接收地点和部队。
此外,宁化被服厂等,在主力红军长征前夕,夜以继日地生产了大量军需用品,支援红军的战略转移。红军长征时,战士们都感激地说:“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凝聚着苏区人民的深情厚意。”
二、宁化县是长征出发地之一,在长征突围中,宁化子弟兵浴血奋战,战绩卓绝
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加紧向中央根据地的腹地推进,反“围剿”作战的形势更加严重,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0月8日,中革军委确定参加战略转移的有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以及由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直属队编成的军委第一纵队、第二纵队,总共86859人,其中福建子弟兵有3万人(宁化籍近3千人)。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出发。
从宁化出发的中央主力红军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广昌战役后,红军撤向江西石城以北地区时,驻防宁化西部凤凰山的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政委黄克诚),出发时红三军团代号为“福州”,第四师代号为“赣州”;二是驻扎宁化淮土一带的中央直属炮营,出发后编入军委第一纵队第三梯队(队长兼政委贺诚);三是1934年9月底从西城撤入宁化隘门驻防的少共国际师的一个团;四是1934年9月底驻扎宁化上曹坊、下曹坊、滑石一带的红九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