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寻红色足迹,讲红色故事”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洛阳市西工区退伍老兵李琳家中,以访谈的形式探寻他戎马生涯三十年。
得知实践队要来,李琳特意换上一身军装,虽然已经退休,但军人的气质依然如故,胸前三枚军功章格外闪耀,在30年的军旅生活中,从鲜衣怒马少年郎成长为屡立战功的英雄汉,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保家卫国,深刻诠释了军人本色。

图为李琳正在接受采访
“选择做一名军人,我无怨无悔,常常感到十分骄傲”李琳说。1986年,刚大学毕业的李琳响应国家号召,投笔从戎,成为中国人民警卫部队的一名军人。“当时部队到大学招兵,想到国家在发展,能为军队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我就觉得很光荣”回忆起当初参军的情景,李琳摸着胸前的军功章激动地告诉队员们。
初入军营,因为明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李琳在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练就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超强的军事技能。在1992年全国练兵大比武期间,李琳所在的洛阳警卫部队取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李琳荣立二等功;在为期半个多月的牡丹花会期间,李琳圆满完成了十几起警卫任务,荣立三等功;而最让他骄傲的是胸前那枚国家颁发的银色的国防纪念章,那是他的荣誉,也是30年军龄的见证,李琳万分珍视。

图为李琳的荣誉勋章
工作上,李琳一直兢兢业业,保护每一位赴洛阳的领导人的安全是他的使命。作为警卫员的他,时刻保持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习惯,他总是作为开路先锋冲在最前面,确保警卫对象的安全。“难以忘记那些老革命家,他们风尘仆仆地来做调研,我在他们身上看到共产党人那股关注人民、关注民生的干劲和不忘初心的精神境界,这些促使我给他们做好服务保障,因为我的工作就是为他们服务,让他们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李琳告诉实践队员,就是这种信念,支撑自己三十年来做好每一次的警卫工作。

图为李琳与省市领导合影
在和李琳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他还不断追求思想进步和知识积累,他一直牢记毛主席的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训练之余,他就喜欢看书,尤其爱看与洛阳这个文化名城相关的书,在中央领导赴洛调研时,每每问及这方面的知识,李琳总能对答如流,得心应手。让李琳印象最深的事是在一次接待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活动中,洛阳市委书记因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暂时缺席时,作为警卫员的李琳自然地接过话题,看到牡丹花便能向台湾地区领导人道出牡丹花的故事、沿着洛河走便能讲述洛河的来历,李琳用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赢得了台湾客人的赞赏,事后受到了领导嘉奖。
说起入党的初心,李琳讲述了警卫战士张思德同志的英雄事迹。在讲到张思德同志把战友推出窑洞,自己却埋在洞内时,李琳几度哽咽,队员们也泪湿眼眶。李琳的入党初心很简单,只有五个字——为人民服务。“从学生,到战士,再到成为一名党员,我心中只有这一个信念。”李琳告诉实践队员。
戎装虽卸,老兵本色依旧,一日从军,军魂入骨。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李琳依旧甘于奉献,一直坚守着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誓言。在熟悉他的人眼里,他还是那个“精神富足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