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延津县原屯村在抗日时期地处延(延津)浚(浚县)汲(卫辉)淇(淇县)四县边区。1942年冬天,一条穿过四县边区,全长100多公里的生死交通线开始筹建,沿途在原屯村、马庄村、军营村等地设中转站。1945年9月参加中共七大的陈云、陈毅、李富春、罗荣桓、滕代远等27位党政军高级干部从延安返回根据地,都是经由这交通线安全护送到达目的地的。
1941年以后,日本侵略者为保障供应,挽回败局,在平汉铁路两侧增派重兵,在伪四十军、二十四军的配合下,以杀光、烧光、抢光的极其残忍手段,妄图彻底摧毁晋冀鲁豫边区这块新生的抗日根据地。日军还沿着大名县、南乐县、清丰县、濮阳县、滑县至新乡市一线挖沟筑墙,设立了许多据点,将根据地割裂成若干部分。这不仅使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也给太行、太岳根据地与冀南、冀鲁豫根据地之间的交通联系造成了极大困难。为保证交通线畅通,中共中央电令冀鲁豫军区党委,不惜一切代价在敌统治薄弱地段迅速建立自己的基层政权,寻找战机,开辟冀鲁豫西南大门第二条地下交通线。我冀鲁豫军区党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派出侦察部队深入敌占区豫北进行详细侦察,决定在群众基础良好的延津、浚县、汲县、淇县四县结合部建立我党政权机构工委和抗日办事处。
1945年6月,随着抗日战争的即将胜利,中共冀鲁豫四地委报请冀鲁豫边区党委批准,撤销延浚汲淇四县边工委和四县边抗日办事处,建立卫滨县和延津县。从此,见证星火燎原的“四县边区”政权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永远定格在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辉煌篇章中。
当年中共冀鲁豫四地委之所以把四县边工委和四县边抗日行政办事处选在原屯,就是因为这里原本是黄河故道,沙丘成山、河道纵横、草木繁盛。抗日战争时期,此处又远离城镇,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再加上原屯村寨墙、护寨河等防御设施;更主要的是这一带群众基础好,延津县第一个党支部就是在这成立的,仅原屯一个村就有烈士14人,家家户户还都为刘邓大军炒过干粮。
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在抗战期间,却住过国家主席刘少奇,住过刘伯承、林彪、罗荣桓、陈毅、徐向前等五大元帅;驻扎过刘邓大军……可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见证了革命先辈的栉风沐雨。如今,战争的烽烟早已散去,但是这段历史却成为红色基因,植根在了原屯人的血液中,成为他们念兹在兹,传承不忘的精神图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