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rt.com.cn/2022images/6/hs1553.jpg)
图一:村村通、户户通公路正在成为现实
![](http://www.crt.com.cn/2022images/6/hs1554.jpg)
图二: 党和政府向呷马家捐赠太阳能热水器
![](http://www.crt.com.cn/2022images/6/hs1555.jpg)
图三:彝海结盟地—冕宁彝海
![](http://www.crt.com.cn/2022images/6/hs1556.jpg)
图四:呷马家的老人向团队成员讲述长征故事
![](http://www.crt.com.cn/2022images/6/hs1557.jpg)
图五:在甘洛被称为“救兵粮”的植物果实
凉山州甘洛县处于我国连片贫困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2022年6月19日,西南石油大学索玛绣小分队来到了甘洛县沙呷特觉莫村,了解到当地党委政府一方面加强硬化公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以贯彻扶贫先扶智的理念,结合甘洛县的水土条件、历史传统、经济收益等因素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村民呷马家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了山羊养殖,走向了小康,呷马大叔在为团队成员介绍山羊养殖时,特别提到很感恩村里的干部联系县养殖专家向他传授养殖经验。当地的政府表示在保障条件到位的前提下,热切希望彝族人民能够抓住政策优势,找到致富奔小康的新道路。
新时代“彝海结盟”精神不断传承
1935年5月22日,在彝区的长征途中,以刘伯承元帅为首的党员干部秉持着彝汉一家亲的理念,促成了彝海结盟。刘伯承元帅在聂荣臻、罗瑞卿、肖华等同志的陪同下,在彝海边同果基家支首领果基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试图割裂彝族与红军关系的阴谋。在彝海结盟的推动下,甘洛县的许多彝族青年纷纷加入红军,壮大了红军力量。中国共产党也带领红军战士顺利通过了千里彝区,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挥师北上赢得了最为宝贵的时间。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正确民族政策也让彝区共享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让彝区摆脱了奴隶制度,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从彝海结盟到如今的精准扶贫,彝区经济也在党正确的领导下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越过越红火。
红军不怕远征难,听老一辈述说艰辛又动人的红军往事,团队成员们都不禁热泪盈眶。呷马家的老爷爷非常自豪的讲起来关于红军的那一段革命故事。当年红军渡金沙江入川时,当地的彝、汉、纳西族等多个民族一同帮助红军日夜不停的北渡。尽管红军当时给养困难,还是尽力优待船工,后勤部门四处寻找和购买猪、羊、鸡等畜禽,保证船工能够得到营养保障,还说给他们每天发5元的工钱。在他们竭尽全力的帮助下,用小木船7天7夜渡过金沙江真正进入四川。
老爷爷在给团队成员讲述红军长征故事时提到了“救兵粮”,据说当时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途中,红军被敌人围困数日,在缺乏粮食的时候,正是靠吃这种小果子来度过了那段艰苦之路,“救兵粮”也因此得名。于是团队成员在老爷爷的指引下来到了村庄附近的山沟,并顺利找到了“救兵粮”。团队成员们也好奇地尝了起来,“救兵粮”虽然味道酸涩,籽多肉少,但是想到小小的果子发挥了大大的作用,一股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让团队成员们重温了长征历史,切身感受到了当年革命战士缺衣少食饥肠辘辘的艰苦。
在呷马叔叔的解说下,我们了解到脱贫攻坚给沙嘎特觉莫村村民带来的便捷,行路难,通信难,用电难等问题不复存在,各种产业的扶贫更是让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在爷爷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彝汉一家的同胞亲情,重温了一段长征路上的小故事。从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从缺衣少粮到丰衣足食,彝区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相信甘洛彝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