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赵尚志领导的抗联三军也来到此地,与四军的游击区连成了一片。此后,三、四军留守部队为了长期抗日的需要,在大罗密以南的张才岭群山以及紧靠敌占区的大罗勒密河畔,建立了多处军事密营和情报联络站。在抗战期间,这些密营和联络站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抗联密营遗址现已发现百余处
在抗日战争期间活跃在黑龙江境内的抗联,是我国最早投身抗日救国运动的武装组织,抗联密营作为后方基地有力支援其抗日斗争。随着近年黑龙江抗联密营遗址的逐渐发掘,黑土地上的一条“红色旅游”新线路亦呼之欲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掀起了广泛的抗日救国运动。在全体爱国民众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的爱国人士组建起武装抗击侵略者的东北抗日联军,给气焰嚣张的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至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法西斯大量增兵中国战场,驻扎黑龙江的敌人实施了针对武装斗争空前活跃的抗联的“大讨伐”以及“匪民分离”、“归屯并户”等毒辣的政策。敌人将距抗联活动地较近的,长期对抗联给予物资资助的农户、村落集中在一地,在集中地周围修建围墙、炮楼,由伪满警察及日本军队看守,妄图切断抗联的物资来源的途径,并企图借此打击日益高涨的抗联活动。
抗联为解决日常的军需供给,以及重新建立业已被破坏的抗联基地,于是选址在敌人很难发现的山深林密、悬崖绝壁等无人出入的地方建立了后方基地——抗联秘密营地,这些营地中包括营房、水井、哨所、仓库、战壕、石炕、被服厂、兵工厂、医院、菜地等。
现已发现的抗联密营遗址百余处,其中包括黑龙江伊春林区的“大丰林业局”、“翠峦林场”的抗联秘密营地;黑龙江集贤、桦南交界处的“七星峰”的抗联独立师的秘密小型“兵工厂”所在地;在今五大连池市的由李兆麟将军指挥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的总指挥部,及后方基地;现存于宝清县西部山区的抗联第二路军的指挥部及后方基地等等。以上这些密营是抗联战士当年艰苦战斗以及生活的场所,是现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基地。
收藏版
抗联一军
“杨洞”密营
假如你不是抗联的人,你就是走到跟前,你可能都不知道那里是有人的秘密营地——密营,这就是抗联战士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赖以生存的后方基地。他们依托密营,在高山密林间与日本关东军浴血苦战。
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困难时期之后,由于游击根据地的丧失,培训干部、安置伤病员的任务就自然由密营承担了。在密营内除设立小型兵工厂、被服厂、仓库、医院,还建立了军政干部学校。
“杨洞”密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宽北建立的密营之一。1936年秋,日伪军对抗联一军进行残酷“大讨伐”。为粉碎敌人的“大讨伐”,一军在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北部山区建立了“大黑沟”密营、“大牛沟”密营、“大石湖”密营、“湖盖子”密营。
“杨洞”原称“羊洞”,位于宽北四平村的羊洞沟半山腰。为纪念杨靖宇将军,当地群众把“羊洞”改为“杨洞”。该洞为自然石洞,洞口虽小,洞内却很宽阔,可容四五百人。洞内当年部队住的大炕、烟道依然可辨。洞的右侧石壁上有一股细细的泉水,终年不竭,石壁半腰有一凹形石坑,形成一洼清泉,满而自溢,这是当年部队饮水之源。
1936年6月,杨靖宇将军派人领着抗联战士,收集猪、牛、羊百余只收藏于该洞。日伪军加紧对抗联部队的“讨伐”,杨靖宇率部队进驻“杨洞”。密营生活是艰苦的,吃的是烧苞米粒,炒黄豆。天气寒冷,许多战士没有鞋穿,用生猪皮裹脚,手脚冻坏了只能用盐水消毒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