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仗打得很惨。她们想退,已经退不出来了。原来是头天路过公路时,缴获了一辆敌人的军车,有子弹,有枪。敌人摸着脚印追上来了。
“快中午时,已被敌人四面包围。杜指导员受了伤,准备去山上与敌人决一死战。弹尽粮绝,已无退路,指导员叫我们准备就义。我们大家一起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
敌人挥着战刀,提着王八盒子,再次向山上冲来。绝望中,刘贵突然看到对面山上树林里挂出了红布。原来是兄弟部队抄了敌人的后。敌人发现后面被袭击,不敢恋战,撤走了。当时李敏16岁,整支部队不到30人。
藏粮食的地方只有军粮人员才知道
粮食和子弹一样,极为缺少,有时打敌人抢到一点粮,就藏起来,不能放在密营,另有仓库,是保密的,只有军粮人员才知道粮食的位置。有时在山坡上,用木头搭起来,用树皮盖上,像吊脚楼一样,既透气又防水,因为还怕黑瞎子给扒走,周围要下“地枪”。
“当时年轻,饿得厉害。到什么程度?睡觉时,自己的肠子都能一根一根地摸出来。”
没办法时,部队就下山去打围子———就是“人圈”。日本人为防抗联,把老百姓集中圈起来,四周有高墙、炮楼,进出要路条,登记,还有护城河。围子多了,部队的活动就非常困难。每进一次村,就要打一次。
1939年夏天,她们去柳树河围子。里面有讨伐队。那天雨大得都看不清路,迷了方向,走了一宿,一直走到围子的大门才发现到了。用木头搭桥过了护城河,突击队员用人梯翻墙,跳进去,收拾了站岗的打开门,百余人冲进去,一顿机关枪。日本兵躲在房子里不出来。“雨很大,我们有枪,缺子弹,手榴弹又投不进去,点房子又点不着。团长让大家用汽油点,火也不旺,日本人还是不出来。”
这时,周围几个围子都响枪了,只好撤出。敌人在后面猛追,公路上泥厚得粘住脚就拔不出来。“天快亮时,我们到了一个山边,抢占山头,敌人的飞机、马队追来,打了一天。要不是一位老队员(以前是个猎人)用枪打掉了敌人的机枪手,我们那天真是麻烦了。”
直到天黑,日本人才撤。这一仗打死不少日本人,她看见他们用马车拉死伤者。但她们也牺牲了徐副官和几名战士。
此前,她们进了一个叫窦家围子的土围子吃饭。这里是游击区,老百姓好,给她们粉条、豆腐一起煮了一大锅。还没吃呢,敌人已攻上来了。“多少年没吃着豆腐粉条了,我们不舍得丢下,就边打边吃,大家轮着打,轮着吃,烫得太厉害,就捞出来用冷水一泡,再吃。”
见证人:李敏,女,82岁,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离休前为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
密营旧址踏访
大罗密河镇抗联密洞保留着当年的石桌、石椅和石凳
在哈尔滨方正县大罗密河镇大罗勒密河漂流起点处,记者看到了经过修复的东北抗联三、四军留守部队在此建立的抗联密洞。据大罗密镇地方志编撰者郭相声介绍,这几栋低矮的草房就是当年四军利用放木工人身份建立的密营,它们形成了一条由敌占区到游击区一条龙的军需输送线。
随即,记者在大罗密河镇小姑娘张景媛的带领下去寻访抗联密洞——军需物资贮备洞。贮备洞位于大罗勒密河漂流终点处花鸡公山,当年是掩于地下的地洞,并未暴露在外。记者拨着荆棘,在一路色彩鲜艳的旗帜的指引下,走进了掩映在深山里的密洞。
记者借着微弱的烛光,进入了山洞。蜡烛都是来过密洞的人留下的,山洞里有一些当年抗联战士用过的石桌、石椅和石凳。
大罗密河镇的老人都知道,1936年开始,敌占区的我党地下人员筹集的军需物资首先由渡口运送至最易于隐蔽的花鸡公山上,再由那里分批往河的上游输送,上游密营将这些物资贮藏,然后转运到山里。
据《方正县志》记载:抗联四军于1935年进入大罗勒密地区。四军军部及卫生队在军长李延禄率领下,从四军三团的密营——勃利县青龙沟、经依兰到达方正县东部地区陈家亮子。四军在陈家亮子一带建立军部密营和被服厂,并在陈家亮子周围建设起游击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