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住过的密营在原始森林中,易守难攻
在不远处,还有一军军部密营和一军教导团密营,这几个密营都在快到山顶处的一个山洼里。背风朝阳,四周是原始森林,不远处有山水流过,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下的情况,但从山下向上看,却不会被发现。
军部密营有三十多间,有的是简易房,有的是大木头堆起来的。时至今日,当年的木头都已腐烂。从事过多年桓仁党史研究工作的李戎告诉记者,军部密营中较大的那间,就是杨靖宇住过的,当然,现在也只剩下一些石块了。他告诉记者,当时选择建密营的地点有几个要点,一是山势较险,敌人不容易上去;二是要背风朝阳,以便取暖;三是附近有水源;四是要建在背着敌人一侧的山坡上,敌人不易发现。
而位于桓仁东40公里的四平乡刀尖岭的一个山洼里,记者也看到了一处只剩下石头的密营遗址,李戎说:“这里当时住一个团,这里是抗联战士在吉安和老秃顶的中转战。”
密营面积很小,很多人抱着枪坐着睡觉
到1937年,老秃顶、和尚帽子周围等地已经建成14处密营,可容纳千余人居住。并在草帽顶,大、小黑瞎子望等地,建立了许多小型密营,构成了一个密营网。
当时盖密营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日军把老秃顶子周围的房子全部烧了,住户被赶到大屯里,所以连工具都找不到,只好下山,到日军修公路的地方去夺。
这些密营多数建在高山密林中,或是在半山腰较为平坦地带修建的“地窨子”,距水源较近,附近设有秘密?望哨。密营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白天,日伪军和“密探”轮番搜山,有时日本飞机还低空侦察,因此,白天不能出密营活动。特别是冬天,一旦在雪地留下脚印,就有被围歼的危险,只有夜间才能出来活动。冬天,大雪封山,为了安全起见,无论多少人上山,必须踩一个脚窝,以免引起日军注意。在密营里吃住都很困难,情况严重时,为防止暴露目标,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嚼些苞米粒子。
密营的面积很小,容纳不了太多的人,多数人是抱着枪坐着睡觉。严冬季节长达5个月之久,粮食、油、盐及医药奇缺,而且抗联的鞋、帽、棉衣严重不足,多数靠从日军手里夺取。入冬,密营外是齐膝深的大雪。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寒冬,有的战士穿不上棉衣、棉鞋,穿着夹鞋坚持战斗。
年三十在密营里煮衣服上的羊皮吃
密营的见证者、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李敏,今年已82岁。她在抗联军中先后当过炊事员、被服员、宣传员、救护员、电报员等。离休前为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
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睡在山上的地窨子里,我们年三十的晚饭是煮衣服上的羊皮和鞋上的牛皮
李敏说,因为抗联一般都在山里活动,到冬天下雪后,就很难生存,所以,她们就到处建密营。冬天一般零下三四十摄氏度,要没有密营,都得冻死在山上。密营里面什么都没有,只能靠烤火取暖,像平时唱的一样,“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那真叫难受啊。”
1939年春节,也不知道零下多少摄氏度,但记忆中就是一个冷字。进了森林,风小了点,就感觉暖和了点。她们找到了一个作废的密营营房,只剩了个方框。把树枝树皮捡回来,盖上,大家都高兴得很,“我们住上房子了!”一个叫刘贵的小战友欢喜地说。
那时山中无日月,但据营长推算说,这天晚上是农历年三十。农历年三十,也没有吃的。刘贵把自己裤子上缝的几块羊皮拆下来,烧着吃,这是荤菜。指导员杜景堂把自己那双破了的牛皮鞋,放到铁桶里,化点雪水煮着吃,煮了一宿也没烂。
“初一早上,我放哨。大家说,不先吃一口再去?我说,回来一块吃。刚上岗,天突然又黑了,山下传来踩树枝声。是人,不是黑瞎子。我大声问:‘口令?’对方不回答。我放了三枪,敌人就还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