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吊密营旧地,萦怀九霄英灵。
长存浩然正气,尚遗篝火余尘。 ”
——国防大学战略部教授 徐焰
抗联密营深山林海中产衣藏粮
密营建造在背着敌人一侧的山坡上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领导东北各族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联军在敌后建立了许多处密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根据地的作用,实际上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根据地。
时至今日,抗联密营仅留下少许痕迹。但是,抗联精神永存,英雄的山岭仍然高高耸立在后人的心中。
不是抗联的人是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密营的
原本溪满族自治县史志办主任范金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多次寻找到县内的抗联密营,“经过这么多年,抗联密营遗址已经很难辨认了,只有通过剩下的石头墙基可以看出当年这里盖过房子”,他说。
本溪汤沟留下了大量抗联遗址,如抗联西征会议会址、宋铁岩牺牲地、靖宇石、抗联密营及宿营地地窨子等,本溪县境内就发现了十几处抗联密营。
1936年8月,在夹皮沟汤石岭会议上,杨靖宇指示一军及所收编的各抗日和山林队搞好密营建设,并派两人带领精干的小部队来到宽北阴雾沟、天桥沟、绿豆营子、八百崴、小雅河、大牛沟的一些深山密林中修建密营。
距离本溪县城60公里外的东营房乡红土甸子村一个山坡上,拨开厚厚的树叶,可以看到许多石块,这里立有一块石碑。范金生说,这是第二次西征会议遗址,通过一些老抗联战士确认的。如果单看这些石头,不是抗联的人是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密营的。
“在兰河峪乡城边沟的山上,有不少的马架房子,这些房子都建在山的背后。前些年,村民上山的时候,还在那里避雨,现在已经塌了。”范金生告诉记者。
抗联在深山老林里建有多种密营,它们结构不同,规模不等。有的是架子式,这种房屋没有梁、柱等,而是用较粗的木杆交叉架在一起,屋顶抹泥或用树皮遮苫,俗称马架子式。另一种是地窝子式,即选择有利地形和向阳的山坡,顺着山形地势向地下挖洞一米至两米深,四周用木棱垒起,边挖边垒以作为墙体,地上部分起脊,但保暖性强于前一种。
所谓密营,多半是地窨子,在地下挖个半人高或一人高能藏人的坑,再用树枝、草盖上,就好了。一般的密营也就10米来长、5米宽。密营都是夏天搭好的,因为冬天太冷,地都冻上了,不可能挖得开。
兵工厂、被服厂、医院、仓库等密营设施陆续在深山密林中建立起来
老秃顶子山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由山脚到山腰生长着繁密茂盛的森林,有原始林,也有人工林。渐上山顶,林木矮小,枝柳倒长。这里交通不便,人迹罕至。1935年,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将军领导的第一军曾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和密营。他们凭借这座天然屏障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抗联密营遗址至今犹可辨认。
1935年秋天,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进入兴京地区,杨靖宇就指派韩震在桓兴交界山岳地带建设军事密营(又称地抢子)。最大的密营当数老秃顶子山二层顶子,海拔1300多米,处于兴、桓、宽、本四县交界,日军统治力量比较薄弱,且林森茂密,峭壁耸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杨靖宇、韩震的领导下,大大小小的兵工厂、被服厂、医院、仓库等密营设施陆续在深山密林中建立起来。
老秃顶子山脚下是仙人洞村,村书记王东明给记者做向导。通往山上是没有路的,王东明后悔没有随身带上一把镰刀。在树林中艰难地穿行两个多小时后,在密林中一些石块散落成两个相连的长方形,当年这里是两间房子,每一个面积不到十平方米。从当地有关部门后来在这里立的石碑可以看出,这里是第一军一师游击连的密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