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对子花鼓又名地花鼓,集歌、舞、乐于一体,流传于湖南省宁乡县境内,是典型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明末清初,每逢新春或婚寿喜庆,民间开始广泛流传一种简单活泼的歌舞,随着优雅的独具江南风情的插秧、采茶等乐曲的奏响,一对青年男女翩翩起舞,这便是"打花鼓"。后经演变和发展,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宁乡对子花鼓。2007年,宁乡对子花鼓成功申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乡对子花鼓由一丑一旦两个演员表演。乐队由鼓、锣、小锣、双钹、大筒、唢呐等组成,有的还加上云锣、笛子、小唢呐等。一对花鼓演员,乐队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人。
宁乡对子花鼓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叫"闹台子",一类叫"唱小调"。对子花鼓的演出不受场地限制,可以在晒谷场演出,也可以在堂屋中上演,有的还能站在用两条板凳摆成的丁字形凳上或一张方桌上表演,极为方便灵活。
对子花鼓始终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从劳动群众在乡间田头的原始音乐到艺人在户院、戏场、舞台等表演的实践和创造,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几百年来,作为一种独具江南风格的民间舞蹈,它为丰富劳动人民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还为宁乡花鼓戏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艺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