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有不少的客家人,分别聚居在东区的大围山、官渡、张坊以及南区的中和镇,多是在明末和清代中晚期从广东的梅州和福建等地迁入。客家人这个群体虽然只是一个民系,并非一个民族,但有一点他们和其他的少数民族类似——热爱歌声。老幼妇孺都能唱上一嗓子。他们的客家山歌以其悠扬动听、活泼俏皮的特点而声名远播。
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我们驱车来到中和镇丁字桥的水口屋场,专程感受客家山歌的魅力。这是一个不到两百户人家的屋场群,绿树成荫,道路整洁,漫步其间,令人心情舒畅。
得知我们的来意,村民们找来了几位歌手。面对一群陌生人,几位歌手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我们请他们酝酿一下情绪。我们一边喝茶,一边慢慢等待。
客家人迁到浏阳后,逐步和江西、 广西等地迁居的人联婚结亲,开始在生活上互通互济、互相帮助,在语言上也互相学习,这样使客家山歌渗入了外地人的本地歌腔特色,打破了七字一句、四句一首的局限形式,唱词长短灵活,不受拘束,一歌多韵,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浏阳客家山歌"。
一碗茶的功夫,两个歌手打破了屋子里的沉默,开始唱了起来。
唱歌师傅老行家,么格(什么)山上出大蛇?蛇皮挣(做)得几面鼓?蛇骨造得几张车?
么格弯弯弯上天?么格弯弯牛后跟?么格弯弯水上走?么格弯弯眼上边?
唱歌师傅老行家,昆仑山上出大蛇,蛇破挣得千面鼓,蛇骨造得万张车。
月亮弯弯弯上天,犁圆弯弯牛后跟,船儿弯弯水上走,眉毛弯弯眼上边。
这就是客家山歌中的和歌,一唱一和,歌声清亮悠长,带着水淋淋的山野气息,在屋场的空气中飘过,这是一种洗去了尘世铅华的清越之音,直抵人的心灵深处。
客家山歌分为歌头、情歌、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对歌(和歌、盘歌、收歌)等六大类,内容直率、贴切、俏皮,生活气息浓郁,一听就懂,发人深思。
接着,另一位歌手唱起了另一种形式的山歌,他一边唱一边做着动作,一旁有人告诉我,这是清代中期经过加工后的歌曲,名叫《锣鼓歌》。
敢久(这么久)冒到[且当且]已条(这条)冈,已条冈上[叮当且当哐,且咚咚多]桂花香,老妹好比[且当且]桂花树,风吹桂花[叮当、且当哐、咚咚多]满山香。
在这里,文字的功用开始大打折扣,任何文字的描述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经歌手们唱出来,才恰到好处,韵味十足。我在心里想,客家人的聪慧真是让人折服:既然这歌声单调了,那么就加上锣鼓吧,既然都要外出劳动,没有人为我敲锣打鼓,那么就一起包揽了吧,好让它有更丰富的节奏,更生动地抒发自己的喜怒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