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陈云同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您>>纪念活动>>正文
陈云与红军第一支航空队的创立
来源:传记与传奇
作者:方子翼
浏览次数:
2025-05-07 09:48:34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01、西路军撤走星星峡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相继撤出根据地,历时两年,途经14省,行程数万里,历尽艰险,闯过国民党陆空围追堵截。1936年10月8日,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胜利会师。同月10日,红二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静宁之介石铺会师。国民党军又大举调兵,在会宁地区组织通渭战役,妄图全歼红军。

    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提前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令部分红军西渡黄河,从宁夏方向接通苏联,取得国际援助。红四方面军第五、九、三十军两万余人奉中央军委命令作为先头部队,于10月24日在甘肃靖远境内的虎豹口强渡黄河,首先进入河西,准备接应后续部队渡河。但因敌军抢先占领了靖远、打拉池地区,将准备后续渡河的红军阻在河东,中央只得改变决心,制定了《作战新计划》,于11月10日电令已渡河的部队组成西路军,在河西独立执行从新疆打通苏联的任务,从而形成了西路军孤军奋战河西走廊的艰险局面。

    西路军部队在全无粮弹和兵员难以补充的条件下,与马家军骑兵浴血鏖战达半年之久,消灭了敌人2.5万人,但自己也受到重大损失。幸存的1000余人组成一个支队,冒着严寒穿越高耸入云、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和荒无人迹的青海草原,最后剩下400余人撤至甘新交界的星星峡。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陈云、滕代远等人返国途中,于1937年5月1日赶赴星星峡与西路军余部会合。

    02、红军车队悄然进疆

    陈云代表中央向大家表达了亲切慰问后,安排部队脱掉早已褴褛不堪的破旧“军服”,给大家发放了崭新的棉军装,主持召开了欢迎大会,陈云说:“西路军的勇士们,你们辛苦了!党中央特别关心你们,得知你们挺进到星星峡,特派我们前来接应。我们都不曾想到,会在这个地方见面,在戈壁滩中欢迎你们。凑巧,今天是5月1日,这个大会,一是给西路军战友们接风洗尘,一是让大家舒舒服服地过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

    陈云说:“自从西路军渡过黄河以后,党中央一直在挂念着你们。西路军刚过黄河,中央就火速派我们到中苏边界等待接应、支援你们。援助物资有枪支、火炮和装甲车等新式武器,只要你们打到安西,就能接到现代化的装备。当你们向新疆挺进时,中央又令我们进入新疆与地方政权交涉接应事宜。得知你们到达星星峡时,我们就连夜赶来接应。”

    接下来,陈云宣布了中央对部队的部署:“同志们急于报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们还满1000人,我相信,让你们换上新式装备,再打回去,一定能取得重大的胜利。可如今,你们只有几百名同志,需要的是进行一番调整。按照中央的指示,我们已向新疆地方当局办好了交涉,将你们接到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休整以后,再听候中央的安排。”

    指战员们听到这里,不约而同地都低下了头。大家心里想着同一个问题:死去的战友们的仇就不报了吗?陈云看出了大家的想法,开始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同志们,西路军是英勇的、顽强的,你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已经使敌人闻风丧胆。大家不要为一时的撤退而担心。革命也像海水运动一样,有潮有汐,有高潮有低潮,胜败乃兵家常事。你们今天的休整,为的是今后取得更大的胜利!不要光看到当前只有几百人,你们是百战中磨炼出来的钢铁,是革命的骨干,是宝贵的财富。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你们这几百人,将来革命队伍肯定会发展成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陈云的这番讲话,使大家深受鼓舞。几百名指战员顿时变得群情激昂。

    会后,部队于5月3日早6点,在陈云的指挥下,400多人登上20多辆汽车,组成了一支不小的车队,沿着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路径,浩浩荡荡地向西驶去。

    红军乘汽车行军,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因此大家特别高兴。美中不足的是戈壁滩上的气候——时已入夏,太阳照在二十几个人挤着的车厢,加上为了保密又不能打开篷布,有不少同志由于闷热、颠簸,导致了晕车、呕吐。

    当天傍晚部队到达了当时情况比较复杂的新疆东部行政首府哈密。这里是时任哈密警备司令的尧乐博斯控制下的地区。尧乐博斯是一名反苏、反共分子,于4月底曾率部队到星星峡阻止红军进疆,结果被先期到达的红军击溃后潜逃,但在哈密还保留着很大势力。为了避免冲突,红军未进入市区,只在郊外住了一宿。

    经过七角井,第三天部队来到鄯善,为了不惊扰地方,均在车上露宿过夜。鄯善已脱离戈壁,接近吐鲁番,沿途已经可以看到山水树木了,这是大家经过血战之后第一次看到怡人的景色。

    因为天热,部队通过火焰山时,只在山梁上稍许休息便进入天山区域,黄昏开始翻越天山。虽然跨越的地段海拔仅3000多米,但因为夜间行车,加上道路陡峭崎岖,汽车爬坡行驶甚为吃力。司机唯恐翻车,上下坡时都敞开车门,以备不测时跳车。可是陈云却始终是有说有笑。看到他的样子,同志们的担心也就渐渐地平静了下来。

    到达坐落在天山北麓的迪化以南50公里的达坂城时,为保守秘密,部队停车等候三个小时,直到天黑,才从迪化城南绕到城西,沿着妖魔山下的西河坝悄悄地进入阜新纱厂。

    进驻纱厂后,陈云一反路上的轻松态度,严肃地指示说:“同志们经过千辛万苦,完成了长征和西征,所以当前的任务就是休息、恢复体力、听候中央新的命令。但有些事要晓谕部队注意——我们虽进了新疆,但新疆不是苏区,不是我们的家。我们是借别人的地盘暂住,是在别人家里做客。新疆最高当局是新疆省边防督办公署督办盛世才,此人靠政变上台,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是一个地方割据军阀。他依靠苏联的帮助得以巩固权力,并实行反帝、亲苏等‘六大政策’,表现出一定的进步倾向。现在国难当头,我党与盛世才建立了统一战线关系,他允许红军进疆。我们要教育部队,严守纪律,不要随便外出与外界接触,不要随便说话以防泄密。还要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新疆是有汉、满、蒙古、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风俗,语言、装束也不同,我们要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要触及他们的规矩和禁忌。”

    在陈云的布置下,部队进入了各自的营地,开始了休整。红军进疆后,原准备短暂休整后赴苏联学习。由于当时与盛世才的统战关系较好,改为在新疆就地学习,待机转回延安。

    03、培养特种兵的构想

    在部队恢复了体力和完成形势、政策、纪律、保密教育后,陈云考虑,既然不去苏联,但也不能等闲度日。他认为未来的红军必须实现现代化,而西路军这几百人,是经过多年战火磨炼的骨干精华,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养,从而萌生了“借鸡孵卵”的想法——利用新疆现有条件,把这几百人培养成特种兵。为此,他同盛世才进行了多次协商。经过盛世才的同意,陈云于1937年7月上旬,将部队转移到迪化市东门外的东后街,与盛世才的特种兵部队比邻而居。在谈判中,盛世才提出了“红军进驻要保密”的要求。对此,陈云同意将“西路军工作委员会”、“西路军左支队”、“二六八团”等我军名称一律暂时取消,重新整编成一个对内称“总支队”、对外称“新兵营”的部队。“总支队”设总队部、政治处、总务科、医务所、警卫排,下属第一、二、三、四个大队,编余的团营干部组成干部队。部队的领导权归中央代表。

    部队整编后,为了改变部队指战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陈云制定了学习方案:一是补习文化;二是学习技术。

    当时大家基本上是不识几个字的“大老粗”。很多同志对补文化课感到不理解,认为只要能上阵杀敌,学不学文化、技术没有什么关系。

    针对上述情况,陈云耐心地做同志们的思想工作。对于“有些文化”的同志,他积极阐述现代化兵种建设的重要性,对于自封为“革命大老粗”的同志,他则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来开导。有一次,他对一个不专心学习的同志说:“你用步枪杀敌多还是机枪杀敌多?”那位同志回答说:“机枪。”陈云说:“那装甲车、飞机的火力杀敌多,还是你现在用的枪杀敌多?不学技术,你会开装甲车、飞机吗?”几句话,让那个同志心服口服。

    陈云将“新兵营”的指战员按照受教育的程度编成若干个小组,让文化较高者担任教员,分别教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习字等课程。经过7、8、9三个月的突击补习,不识几个大字的战士们的绝大多数已认识3000字以上,并能读书看报。数学最高者学到比例、开方,最低者也可进行四则运算。

    看到大家的文化功底有了一定的基础,陈云就通过盛世才的苏联军事顾问巴宁将军向盛提出,希望能使用盛世才的汽车、装甲车、火炮为“新兵营”培养一批技术人员。经盛世才同意后,陈云安排“新兵营”第一、二大队学汽车,第三大队学装甲,第四大队学火炮,干部队学军政理论。10月初,部队正式转入技术学习,正式启动了“借鸡孵卵”方案。

    在部队进行机械化专业技术学习期间,陈云又考虑为我军未来立体化作战培养技术骨干的问题。陈云认为,盛世才虽然兵力不多,但却兵种齐备,不仅拥有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和通讯兵部队,还有一支不可小视的航空兵队伍,正是这支空军部队,为盛世才独霸新疆奠定了基础。而我军现阶段最缺乏的就是航空兵部队。因此,使用盛世才的飞机为我军培训航空人员的构想迅速在陈云的脑海里酝酿成熟了。

    陈云首先向巴宁进行了咨询,在掌握了盛世才空军的规模等各种情况后,向盛世才提出他的想法。盛世才并没有完全拒绝,但以他的航空学校第二期飞行班尚未毕业,第三期飞行班和第二期机械班已招收录取完毕为理由,将我军官兵的培训时间向后推迟了两年。

    陈云考虑,两年后不知又有多少变故,遂建议在第三期飞行班和第二期机械班中插班培训一些教学人才。盛世才马上回答说他的航空队规模很小,师资力量有限,不能过多招生。

    经过陈云的再三交涉,盛世才勉强答应“尽朋友之情”,将已招收的第三期飞行学员和第二期机械学员全部辞退,延至下期培训,本期全部招收中共学员。但同时提出了三项条件:

    第一,中共方面应通过与苏联的“特殊关系”,为航空学校从苏联获取一批新式战斗机和相应的设备器材,供“培训中共学员之用”;第二,中共学员学成后不要立即撤离,暂留自己的航空队服役,“帮助壮壮声势”;第三,中共方面提供部分将校军官,“帮助巩固新疆的边防”。

    经过与中央的协商,最后陈云答应了盛世才的条件,并在后来一一兑现:两年后苏联给盛世才送来了九架最新式的战斗机;我军学员毕业后全部暂时编入了盛世才的新疆航空队各中队服役;经党中央批准,从“新兵营”中选出了两名将军和五名校官,被盛世才委派到东疆和南疆“边防部队”担任了指挥官。

    04、陈云遴选航空兵学员

    按照盛世才新疆航空学校招生简章的规定,报考飞行和机械专业学员,必须具备中学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在考试合格后方可录取。按此条件,我军“新兵营”的数百名指战员无一人能达标。

    陈云找到新疆航空队的苏联顾问兼飞行总教官于杰耶夫,咨询文化低的人能否学航空?答复是:学员年龄越小越好,学成后可延长服务时间;身体越健康越好,免得中途淘汰;文化水平越高越好,容易接受航空理论教育。但这些条件都不是绝对的:年龄大一点、文化低一点,可学地勤;文化低也不是不能学飞行,有些文化高的人不一定适应飞行,有些文化低的人反而飞得很好。于杰耶夫说:“苏联有位飞行教官,曾教会了猩猩飞行。所以说,只要是人就可以学会驾驶飞机,关键是脑子是否灵活、感觉是否灵敏。”
陈云便在“新兵营”中挑选了30名18~25岁适合学习航空的青年干部作为预选对象。但是,有些人认为自己文化低,怕学不成反而误事,根本不愿学航空技术,其中就包括日后成为我军航空兵部队建设元勋的方子翼。

    陈云看到了方子翼的潜力。他虽然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但并没有着急,也没有采取“强迫手段”。后来陈云调回延安任中组部长,邓发接任我党驻新疆代表。在离去之前,陈云与邓发交接了工作,并对邓发“如此这般”地授计。一天,邓发把方子翼叫去,劈头就问:“你觉得陈云同志怎么样?”方子翼说:“陈云同志是我佩服的领导。”邓发说:“你连佩服的领导的话都不听,那你还会听谁的话?”这一下把方子翼给问愣了。邓发接着说:“你这个青年科长,不带头服从调动,反而带头不服从分配,陈云同志叫你学开飞机都不干,你想干什么?”方子翼先说文化低,不懂天文地理,怕学不成,又说自己不愿丢掉已学成的炮兵指挥专业,想要用大炮向敌人报仇!邓发说:“飞机上也有炮,还有炸弹,不比你的大炮威力大吗?”方子翼虽答应听从分配,但内心还在犹豫。

    1938年元旦,邓发“趁热打铁”,在“新兵营”全体大会上讲话,严厉批评了不愿学航空的人之后,说:“陈云同志代表党中央交给了你们学飞行的任务。你们吵着说不学。谁再说不干,就把他拘留起来,开除党籍!”从此再没人敢说不学了。陈云与邓发的一场长时间“红脸白脸戏”得到了最佳效果。

    经初步体检,从中确定了25人。因人数不够,陈云又从延安抗大和摩托学校挑选了18人派到迪化,共计43人。后经正式体检和遴选,最终确定以下25人进入第三期飞行班,他们是吕黎平、方子翼、张毅、王德祥、黄明煌、夏伯勋、安志敏、方槐、赵群、方华、龚廷寿、刘忠惠、黎明、陈熙、袁彬、杨一德、王东汉、胡子昆、李奎、邓明、余天照、谢奇光、王聚奎、杨光瑶、彭浩。另外18人进入第二期机械班,他们是严振刚、朱火华、彭仁发、周立范、王云清、刘子立、刘子宁、曹麟辉、黄思深、陈御风、金生、丁园、陈旭、吴峰、云甫、周绍光、余志松、吴茂林。

    05、邓发约法九章

    在航空队学员入学前的动员大会上,邓发讲话勉励大家努力学习,他说:“你们是我们党最大的一批航空队员,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支航空队,肩负着建设红色空军的重任,希望你们不辱使命,不辜负党的期望,克服一切困难,务必把航空技术学到手!”同时指出:“你们此去,是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学习,凡事必须谨慎。”为此,邓发提出几条注意事项,作为约法,请大家始终铭记遵守:

    第一,适应环境,保持节操。要始终记住,你们是在统战朋友的营垒里学习和生活,那里是一口五颜六色的大染缸,你们要保持纯洁的思想和作风,不要染上恶习。第二,提高警惕,须防不仁。你们周围什么人都有,有朋友但不可能全是朋友,对每个人的言论、行为、态度都要警惕,不要受人之骗;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态度也要谨慎,不要授人以柄。第三,谨言慎行,严守秘密。在航校里禁谈往事,不得泄露党员身份和在红军中的职务以及一切我党我军的机密。第四,服从管理,做好模范。无论是行政的、技术的,凡正当的规定,都应遵守,不要违犯,在各方面都做模范。第五,刻苦钻研,努力学习。你们要用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和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把航空技术学到手。第六,严格组织生活。航空队空地勤学员成立一个党支部,要开会就回“八办”来开,有意见向组织反映。第七,集中领导。航空队由中央驻新疆代表直接领导,不得与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生联系。第八,不得单人外出,最少两人同行,以防意外。第九,学习期间,不许在此恋爱成婚。

    我军第一支航空队受训人员,于1938年3月上旬进入“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队教育班”(对外称航空学校),4月12日正式开学,马上进入了漫长、紧张、艰苦和坎坷的学习生活。

    陈云虽然回延安去了,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有时间就写信来,询问学员们的饮食起居、学习状况,又搜集了大量的参考书送到新疆。在陈云的关怀下,学员们虽然历经磨难,但最后个个学业有成,成为了我空军的骨干力量。

    (方子翼/口述 李清扬/整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陈云与中国共产党——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下一篇:无
·红色头条:陈云逝世3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组图)
·“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
·朱佳木:忆陈云晚年对知识分子和教育事业的关心
·红色头条-朱佳木:忆陈云晚年对知识分子和教育事业的关心
·陈云善于在基层交朋友
·陈云关于推进改革的思想方法
·“陈云与中国共产党——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感受伟人风范 传承革命精神——黄黎民同志参观上海陈云纪念馆(组图)
·黄黎民:高风亮节显非凡——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9周年(组图)
·江青被捕后,邓主张判死刑,陈云坚决反对:她非常廉政,路线斗争判死?闻所未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陈云与红军第一支航空队的创立
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毛泽东(组图)
王忠林在武汉调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时强调 加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
罗援:论新持久战——用毛泽东军事思维破解
张鸿祥:此情可待成追忆——邓颖超与刘赐福
特稿:此情可待成追忆——邓颖超与刘赐福的
赖光耀:赖观浪:革命热血与蒙冤岁月
特稿:赖观浪:革命热血与蒙冤岁月
解读雷锋(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