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6日,在华国锋的主持下,王张江姚被一举抓获。此后,围绕四人的处置,高层内部开展了激烈讨论,特别是对于如何处理江青,内部更是产生了不同的见解。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讨论的焦点主要是集中在对于她,要不要判处死刑这个问题上来。
彼时,以邓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判处江的死刑,因为,王张江姚这股力量,虽然从职位上来看,王洪文的职位最高,但实际上,三人均是以江唯马首是瞻,加之江当时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因此,他的主张几乎全盘被另外三人所接受。
故而,江在十年特殊时期当中,起到了作用最大,影响最恶劣,出头最为凶猛,是故得以必须从严从重地处理。
这是当时邓等人的主要看法。
而与邓等人的观点截然不同的是,另一拨人认为,江虽然在十年特殊时期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无论如何罪不至死。
在这种观点当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的看法最具代表性。
当时,陈云对这个问题就曾表示:
“江青对中国革命是有着巨大贡献的,她是非常廉政的,要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妻子,毛主席对在路线斗争中犯错误的同志也从没有采取过这种办法,我坚决反对党内的路线斗争采取用死刑的办法,如果你非要这样判,请在会议记录里记下,我陈云不同意,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有个交代!”
陈的说法有没有根据呢?人本来就是社会性高等动物,一个人身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往往一个人的性格、思维乃至其所作所为,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统一矛盾的综合体。
所以,坚持客观公正评判一个人不能只看到他/她的恶,选择性忽视他/她的善;不能光看到他/她的缺陷,完全无视他/她曾经的功劳。这即是毛主席常说的统一辩证思维。
恰恰江青也是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人。
江对革命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延安时期和建国初期。
延安时期,在江悉心的照顾下,毛主席全身心投入到《论持久战》的创作当中。
在至今保存在《论持久战》原稿中,里面除了有毛主席的毛笔字迹,也有不少地方是用钢笔书写的字迹,据田家英讲,那是些钢笔字迹正是江所写。
而从江的综合素养来看,他善骑马、精小楷、通文史、达摄影等,甚至时常能与伟人深入探讨文典古籍,深得伟人赞许,至今遗留下部分关于伟人等革命同志的照片,也均是出自这个妇人之手。
也正是因为他的个人综合素养不低,因此,伟人在一开始将他视为生活中的好帮手,灵魂上的伴侣。
解放战争时期,当胡宗南的数十万大军猛攻陕北之际,江也并未因为胆怯擅自逃跑,而是跟随伟人不顾艰险地转战南北。
不考虑后来对她的定性,单就从女性角度来讲,能做到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要知道,当年胡宗南部队“追剿”时,伟人曾多次遇险,最危险的时刻,除了与国民党军队相隔数十米能清晰听清对方的讲话,有一次,最最危险的时刻,甚至还不得不硬着头皮从敌人黑洞的的枪口下逆向开进。
由此可见当年转战陕北之危险,亦可见此女的不凡。
只是后来随着她心态和地位的改变,便再没了先前的谨小慎微,不过这都是后话,毕竟人不可能一成不变。
陈云说的第二层也十分中肯。
纵观我党成立以来,路线斗争总是一以贯之。当年李立三搞“左倾冒险主义”,将白区的党组织丧失百分之百,红区丧失百分之九十,造成的恶果极其严重,党内也并未对其严予追究。
同样,后来对于另立山头,不顾中央的命令,固执南下川康,导致精锐红军损失大半的张国焘,中央依旧没有从人身自由上予以严厉处置。
由此可见,陈云的观点是基于历史的客观态度实事求是的。
故此,综合上述因素,陈云坚决反对判处她的死刑。
除开陈云,当时,内部的老帅徐向前也是强烈反对判她死刑的。徐向前元帅的看法与陈云差不多,但他主要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大局,故而也提出了坚决反对的意见。
至此,江免于死刑终于尘埃落定。
邓为什么主张判处江的死刑?江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关这一切的历史谜团,不妨建议大家读读《红墙大事》。
《红墙大事》一书解密了红色政权建政以来的大量秘密,书中还对如王张江姚的崛起和覆灭,伟人为何要在1966年秘密回韶山,等大量历史史实真相进行了首次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