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死不当共产党!”1947年1月12日,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的刑场上,15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从容赴就义,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与大无畏精神。今年,是刘胡兰牺牲78周年,岁月的长河奔腾不息,却从未冲淡人们对这位英雄少女的缅怀与敬仰,她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1932年,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母亲便因病离世,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孩子,反而让她早早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当时,抗日的烽火燃遍吕梁大地,年幼的刘胡兰在革命氛围的熏陶下,心中早早种下了爱国与反抗的种子。她经常去听抗日故事,学唱抗日歌曲,看着八路军为百姓谋幸福,“共产党好”的信念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
1942年,10岁的刘胡兰当上了儿童团长,她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和小伙伴们一起站岗、放哨,为掩护抗日干部不辞辛劳。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哪怕环境再危险,任务再艰巨,她也从未有过丝毫退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刘胡兰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1945年,13岁的她参加了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让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革命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积极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看护伤员,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46年6月,年仅14岁的刘胡兰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的革命生涯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1946年冬天,刘胡兰协助武工队处决了一名作恶多端的伪村长,这一行动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却也引来了敌人的疯狂报复。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告密,阎锡山部队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和其他6位革命群众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刘胡兰坚贞不屈,她毫不畏惧地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以“怕死不当共产党”的豪迈誓言,展现出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敌人见威逼不成,便残忍地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妄图以此震慑刘胡兰。然而,他们低估了这个年轻女孩的意志,刘胡兰没有被眼前的血腥场景吓倒,她从容地走向铡刀,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刘胡兰牺牲后,她的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无数人为之动容。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听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这是对刘胡兰一生的高度赞誉,也是对她革命精神的永恒铭记。
刘胡兰的精神,不仅仅是在面对死亡时的英勇无畏,更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一种为了理想和正义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品质。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用身躯,扛起了革命的重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她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78年过去了,中国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是无|数像刘胡兰一样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结果。刘胡兰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困难,更需要传承和弘扬刘胡兰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刘胡兰牺牲的地方,如今矗立着刘胡兰纪念馆,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瞻仰缅怀。馆内陈列着她的遗物和事迹介绍,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刘胡兰精神的伟大力量。刘胡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让我们再次缅怀刘胡兰,传承她的精神,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