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20%或者30%。陈云同志说,这个意见要考虑进去。
1954年9月,即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行不到一年,陈云同志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言,回答统购统销政策将来是否会有改变时说,计划收购这一政策,今后要继续实行下去,因为由国家掌握重要货源是保证国家进行有计划建设所必需的。而计划供应,则只能是一种暂时的措施,只要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到可以充分供应市场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办法就应该取消。我国的统购统销政策实行了多年,说明陈云同志当时的估计是正确的。
六
1956年,我们党在毛主席带领下,掀起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热潮。毛主席听取了工交、财贸等方面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后,提出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周总理在党的八大会议上的报告中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经验。陈云同志也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发言,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构想,即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在计划许可范围内按市场变化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是补充。这对于克服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出现的盲目求纯的思想,是一副对症良药。
我在党的八大会议上的发言,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经验,讲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三种比例,即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的比重不低于20%或者略高一点;国民收入中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不低于30%或者略高一点;国家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不低于40%或者略高一点。1957年1月,陈云同志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表示很赞成我的这种研究,认为寻找这些比例关系是完全必要的。接着他说,他想从另一个角度,试图寻找一些制约的方法,来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危险。他提出的方法是,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物资应该先保证必需的生产和必需的消费,然后再进行必需的建设;人民购买力要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的程度,必须同能够供应的消费物资相适应,等等。他强调,建设规模必须和国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还是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由此可见,当时党内的调查研究和探索求实的气氛,确实是十分浓厚的。而陈云同志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
但是,也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党在发展经济问题上,开始出现冒进和反对冒进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1955下半年,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不适当地批判所谓“小脚女人”走路之后,在反对右倾保守的气氛下,第二年各条战线都出现了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生产指标过高、信贷突破计划过多等冒进倾向。针对这种倾向,陈云同志同少奇、恩来等同志一起,提出反对冒进,重点发展和适当收缩的方针。在陈云同志主持下,1957年的综合平衡工作搞得比较好,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商品货源显著地大于社会购买力,补足了上年的亏空。
1957年1月,毛主席召开小范围会议,座谈1956年经济工作。陈云、李富春、李先念同志和我都发了言,一致认为1956年经济建设上“冒”了。先念同志从财政角度说,“冒”了30亿到35亿元。我列举了基本建设投资过多、挤了市场等十种表现。毛主席作了记录。但是,他实际上不同意反冒进,认为反冒进会给群众的积极性泼冷水。毛主席一向珍惜群众的积极性,这是十分可贵的,但他对经济建设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则考虑不够。毛主席批评反冒进,在1958年初召开的南宁会议上达到了高潮。陈云同志因病没有到会。周总理作了自我批评,表示由他承担主要责任。自那以后,陈云同志被错误地认为“思想右倾”。50年代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