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中国的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成为人类历史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火药,成吉思汗,还有长征!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的终点,也是革命胜利的新起点!
2024年11月6日,中国长征汽车拉力赛、于都红军后代致敬长征小分队一行途经11个省份、30 多个县市,历经22天,翻过海拔4100多米的皑皑雪山,穿越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行程超过6300公里,终于到达吴起镇。
90年前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标志着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这里成为红军长征的终点,也是革命胜利的新起点!

一、今日长缨在手
六盘山--长征途中最后一道天险阻碍。90年前,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红军翻越六盘山,即将到达陕北根据地,也意味着长征胜利在望!
1935年10月初,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开始向六盘山前进。六盘山位于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地段,是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也是长征途中最后一道天险阻碍。六盘山山路崎岖狭窄,有些地段甚至只能单人通过,战士们背着沉重的行囊和武器,在山间艰难前行。而且六盘山海拔较高,气候多变,战士们还面临着寒冷和缺氧等困难。
青石嘴战斗。红军前卫部队在翻过六盘山进到青石嘴山以西的一处山洼时,与国民党军骑兵第7师19团一部遭遇。经侦察,发现山下有该团500余骑兵,正在起火做饭,500多匹战马全部散放在路边吃草,连马鞍子都卸在了地上,马群中间还散乱地放着20多辆马车。红军发挥丰富的作战经验,迅速集结,利用附近的河沟、草丛作掩护,分路隐蔽接近敌人。在距敌不到200米的地方,集中轻重机枪突然开火,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敌军顿时陷入混乱,溃不成军。青石嘴战斗红军共毙、伤、俘国民党军300余人,缴获军马百余匹。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击败敌军后,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毛泽东在翻越六盘山时,心情豪迈,创作出了著名词作《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此后,红军继续前进,朝着陕北根据地继续前进。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使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红军向新的落脚点和发展方向--陕北进军,而且翻越最后一道天险,看到前途开阔,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的士气,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总书记曾引用南岳衡山的这副对联勉励大家。90年后,当我们再次来到巍峨的六盘山脚下,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与敌人战斗,翻越天险、奔赴陕甘宁根据地的感人画面仿佛就在昨天。在这里,红军将士冲出了重重围堵,在这里,革命先辈们看见了胜利的曙光!

在六盘山取“忠魂土”
二、三军过后尽开颜

吴起胜利山--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1935年10月18日,党中央抵达吴起县的张湾子村。毛泽东主席住在村民张廷杰家中,张廷杰为毛主席做了香喷喷的羊肉臊子剁荞面,毛主席吃完面后感慨:“一年喽,长征路上还没吃过这么香的饭,陕北是个好地方呦!”这一天还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央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等问题,决定当前任务一是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二是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扩大红军,组织游击队。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苏区大门——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胜利结束。红军战士们看到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无比激动,如同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大部分战士分散在周围村庄,很多战士在野外露宿。尽管条件艰苦,但红军依然遵守严明的军纪,绝不随便进入老百姓家中。
但是敌人怎么会善罢甘休,红军刚刚落脚吴起镇,尾追红军的国民党骑兵四个团就向红军扑来,共有2000多人,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根据毛泽东“决不能让敌人进入边区”的指示,陕甘支队决定集中兵力进行一次反击战斗,彭德怀立即指挥发起吴起镇战役,
10月21日晨,陕甘支队利用吴起镇的有利地形设伏,发起进攻,经数小时激战,吴起镇战斗取得胜利,红军全歼敌1个骑兵团,击溃敌3个骑兵团,毙敌、俘敌颇多,同时缴获大量战马、重机枪等武器装备。
这场战役是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也是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仗,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陕甘革命根据地红军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此战迫使国民党军部队停止尾随追击红军,因而又被称为长征的“切尾巴”战斗。战斗结束后,毛泽东盛赞彭德怀,挥笔写下诗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看了后,把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
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宣告红一方面军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中央红军开始了为实现党中央新的战略任务而斗争的新阶段!

中国长征·汽车拉力赛吴起站收车仪式
三、曾莹在吴起胜利山“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前的发言
今日,“千车万人重走长征路”中国长征·汽车拉力赛队伍,沿着中央红军前辈的足迹,从于都河畔昂扬启程,踏上重走长征路,这一人生非常重要的征程。一路披荆斩棘,翻过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梦笔山两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一路敬畏深情,重温历史。此次行程从于都出发,途径 11 个省份、30 多个县市,历经22天,行程超过6300 公里,最终抵达吴起镇。这一路,激情无限、感动满满。这一路有于都红军后代与全体团队成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给予我们无穷的动力。

曾莹作为代表整理花环缎带

曾莹代表发言
本次活动一个最大的亮点在于同期举行了“敬初心水,取忠魂土”活动,在战争年代由于条件所限,许多烈士牺牲具体时间、地点都没有详细记录,多数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而长眠他乡。我们此次怀着崇敬之情向红军长征重大战役遗址、烈士纪念碑、纪念园、重要会议旧址,敬献来自于都河的“初心水”,每次都举行了庄严肃穆的向革命前辈、英烈致敬的仪式。同时,取回39份“忠魂土”,以最庄严的方式完成了历史的叩拜。

曾莹向长征中牺牲的英烈敬献“初心源头-于都河水”
“北上无音讯,归来有忠魂”,实现了接英烈的忠魂返回苏区、返回故乡入土为安的愿望。 这是“北上无音讯”之后续篇,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魂归故里,和一场跨越时空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一次神圣补全。 “北上无音讯”,是历史的遗憾;而“忠魂有归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告慰。一个民族的脊梁,不仅在于她曾有多少英雄赴死,更在于后世能否让他们的精神永续长存!

与延安市、吴起镇当地领导共同完成“忠魂土”的采集
回首90年前的长征之路,红军遭遇无数艰难险阻,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每一次都堪称绝境。然而,他们始终怀揣着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最终抵达吴起镇,迎来胜利,迈出实现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抵御外侵抗日救国目标的关键一步。人生亦如长征,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应坚守理想信念。每当遭遇挫折,只有像红军将士般坚定不移,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长征精神,才能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中保持奋进动力,最终抵达胜利的“吴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新长征,我们的长征永远在路上!

注:本文为《孤军北上》系列文章终结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