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中共中央电张国焘:南下“中央认为是完全不适宜的。中央恳切的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是出路,向南侧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将要使红军受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
9月9日 张国焘密电原四方面军领导人,企图以武力要挟党中央南返。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发现这份密电后,立即送达毛泽东手中。
中共中央在巴西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决定率领一、三军团(即一、三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脱离危险区域,是日夜半从巴西出发,次日晨到达阿西,继续北上。
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
9月10日 中共中央发出《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指出“我们应该根据党中央正确战略方针继续北上”,“无论如何不应该再退回原路,再去翻雪山、走草地”,“南下是绝路”。
9月11日 中共中央为贯彻北上既定方针,再次电令张国焘“立刻率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进,不得违误”。“中央已决定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指挥,并已令一、三军团在罗达、俄界集中”。
9月1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今甘肃省迭部县境)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俄界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凯丰、刘少奇、邓发、彭德怀、叶剑英、林伯渠、车维汉、杨尚昆等二十一人。会上,毛泽东作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根据这个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决定指出,张国焘与中央的争论,“其实质是由于对于目前政治形势与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有着原则的分歧”。
俄界会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只发至中央委员一级,未向全党公布。
关于北上红军的战略行动方向,俄界会议鉴于一、四方面军已分开,北上红军只有一方面军主力一、三军团,乃一致同意毛泽东提出的行动方针,决定改变川陕甘计划,经过陕北、甘东北,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首先在苏联边界,创造一个根据地,来向东发展”。
俄界会议采纳了彭德怀的建议,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陕甘支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林彪为副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为副主任。
9月13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七八千人,离开俄界,沿白龙江右岸,通过栈道,向岷山要隘腊子口前进。14日到达麻牙寺。
9月12日 张国焘电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首长,电称“一、三军团单独东出,将成为无止境的逃跑,将来真会悔之无及”。又说“不拖死也会冻死”。要一、三军团“速归来”,一同南下,说什么“南下首先赤化四川,该省终是我们的根据地”。
同日,张国焘电令右路军第四军、三十军南返。14日,四军、三十军自班佑、包座由原北上路线过草地南下。19日前后,到达毛儿盖地区。
9月14日 中共中央再电张国焘,说明率军北上只是为着实现领导全国抗日的战略方针,并企图以自己的艰苦奋斗,为左路军及右路军之四军、三十军开辟道路,以利他们北上。中央仍希望张国焘改正错误,率军北上。
9月15日 张国焘在阿坝召开“川康省委扩大会议”,并作出决议,行指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为“机会主义”和“右倾逃跑”,而把南下说成是“进攻路线”,并扬言对“经过斗争和教育仍不转变的分子”要给予“纪律制裁”。会上,张国焘策动一些人以突然袭击方式,威逼朱德、刘伯承接受南下退却的主张,反对中央北上的方针。朱德、刘伯承临大节而不辱,据理驳斥,坚持北上。
是日,张国焘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提出“目前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大举向南进攻,消灭川敌残部”,“首先赤化四川”。17日,又发布南下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