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翎队政委马仲秋。记者 曹忆蕾/摄
96岁的马仲秋当年是雁翎队的老政委,现住在北京市和平里的一套老房子内,过着平静的离休生活。
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五一大扫荡”,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在这最残酷、最艰难的形势下,我被中共安新县县委派往白洋淀任区委书记,兼任雁翎队政委。”当时,马仲秋21岁,化名刘刚。
1939年3月,白洋淀区组建了一支水上游击队,新安县县委书记侯卓夫为其取名“雁翎队”。1942年,马仲秋到任后,对雁翎队进行重新整顿。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雁翎队采取“敌进我退”的策略,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躲进白洋淀的芦苇荡中,吃住都在里面。“雁翎队的战士们时常在芦苇荡中练习打靶,研究战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杀敌本领。”马仲秋回忆。
冬天,芦苇荡里的生活更加艰苦。淀区老百姓家家都有自制的冰床,这是冰面上的交通工具。到了夜里,雁翎队队员把冰床当床铺用,上面铺上厚厚的芦苇,再铺上一张苇席。“我们三四个人盖一条棉被,相互依偎,睡到天亮。”队员还不忘自嘲,“我们铺的是水晶褥子,盖的是蓝天被”。
借助白洋淀的有利地形,雁翎队以水上伏击、奇袭等方式,打击日伪军。雁翎队成为一支穿梭在白洋淀芦苇荡里的水上神兵队。
大淀头村是白洋淀区较大的水村,三面环水,形成半岛状,地处交通要冲,连接着日伪军的两个重要据点。
马仲秋说,大淀头岗楼修建在朱家大院内,有高高的围墙,是城堡式建筑。自从伪军住进朱家大院的岗楼里,村民的粮食被抢光,甚至渔民打鱼用的工具——渔网、鱼叉、鱼篓都被抢走,村民怨声载道。
1943年3月,区委研究决定,拔掉朱家大院里的岗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