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雁翎队政委马仲秋为笔者讲述那段战争岁月(中红网郑全摄)
原雁翎队政委马仲秋于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前(中红网郑全摄)
原雁翎队政委马仲秋在纪念馆抚摸文物——火枪“大抬杆”。(中红网郑全摄)
中红网河北白洋淀2013年9月15日电(郑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鱼米之乡,水域辽阔,芦苇草荡,稠密碧绿,荷花摇曳,缕缕清香,荷叶成片,虾蟹成群,素有北国江南之称,华北明珠之誉。
水乡恬静,如处子,却也曾被战争的硝烟吞没,伤痕累累。是日,马仲秋与笔者讲述起那段血染的历史。
马仲秋者,老革命也,曾任安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书记兼雁翎队政委。建国后在中央政府机关工作。1919年生,如今已耄耋之龄,祖辈农民,父投身革命,子随之。其父、叔、祖父皆惨死于日寇刀下,血海深仇,不共戴天。马老经革命洗礼,得长寿,今观之耳聪目明,身子硬朗。
1942年,共产党及其军队日益壮大,游击队伍亦越战越强。日军国主义为加强华北地区(即其所谓“大后方”)统治,于是年五月,对冀中根据地疯狂扫荡,杀烧抢光,人性灭绝。日寇所到之处,尸体纵横,血腥遍野,断井颓垣,瓦砾焦土,完物无存,一片荒凉,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为强化“治安”,日寇设伪乡、保、甲政权,组武装,建炮楼,更有汉奸队,敌伪军为虎作伥,作恶多端。冀中地区白色恐怖一日重于一日。
在这最残酷、最艰难的形势下,白洋淀水上游击队整顿重组,对敌斗争。是时,马老任政委,队长郑少臣,副政委槐泽民,赵波侦查员,另其他队员共一十五人。其名有诗意——雁翎队。
全体队员宣誓:“誓死保卫党的机密,决心与日寇血战到底,敌人必败,共产党必胜!”
雁翎队之名,源于当时的队内使用一种火枪“大抬杆”。马老说,此枪最初是打野鸭用的,打一次枪补一次火药,之前的火药灰要用雁翎通透,安新县委书记侯卓夫遂名之“雁翎队”。
雁翎队成立之初,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不可正面相抗。毛主席讲: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此十六字方针雁翎队深得其利。
队伍于各村设立堡垒户,户主人站岗放哨,洗衣做饭,掩护队员。炕下挖洞,墙内夹层,柴垛下亦可藏人,百姓戏称“蛤蟆墩”。军民鱼水情,深至此,生死之交。
后,为减少风险,雁翎队“敌进我退”,躲进大淀芦苇荡,风餐露宿,以芡实野菜为食,以苇席窝棚为屋。白天研究战术,打靶刺杀,晚上到各村开展工作。华北气候,四季分明。夏日炎炎,酷热难耐。夏,蚊虫横行,或焚草驱蚊,亦不敢久之,恐敌人发觉,水乡常有风雷雨电,几乎避无可避;冬,寒风肆虐,透心刺骨,大淀之水,冰冻三尺,战士们行动坐卧,都在冰床之上。或两三人外出工作,夜半而归,万籁俱寂,唯有虫鸣,月光微弱,不识归路,只得栖芦苇,宿露天,相依偎而眠。春去秋来,冬走夏至,三年如一日。其条件之恶劣,境况之艰苦,马老说:“非今日安逸久了的人能想象的。”
然,众雁翎队员打不垮,压不倒,安然处之,有人豪迈笑谈:“我们睡的是水晶褥子蓝天被。”又曰“不怕北风吹,不怕大雪飞。”众人闻之,皆哈哈大笑。
雁翎队首胜于1943年6月,夏日初盛,荷叶葱绿,莲藕饱满。区委下令,设法端掉郭里口村岗楼。
其时,岗楼里有一内线,名刘纪堂,可信赖,是以雁翎队对岗楼内情况很是清楚。众人研究,得出结论,敌人兵力尚可,不能强攻,若僵持不下,引县城内敌伪军支援,必遭损失,可设法通知刘纪堂,使其于某日早九点秘密放下吊桥,里应外合,速战速决。
这天下午,区委敌工委员邓砚池之妻曹贞佯卖烟卷,走至岗楼附近,正值刘纪堂巡逻,便递上香烟,烟内含纸条,写明“明日早九点前放下吊桥”。
次日早,曹贞回报,正是刘纪堂站岗,吊桥已放下。队长郑少臣大喜,做简短动员后,带队乘船冲向岗楼,未等靠岸,急跃离船,斗志昂扬。郑入大院时,伪军班长曹茂林正在理发,郑以枪抵其头,厉声正告曰:“你被捕了!”后队员张亮等收缴武器、弹药,曹茂林试图逃跑,被神枪手李向琪一枪击毙。
雁翎队首胜,不损一人而缴获步枪12支、手枪1支、子弹若干。击毙伪班长1名,俘虏伪军12名,教育后全部释放。郑少臣一声令下,张亮和另一名战士放火烧了岗楼。
雁翎队得胜而返,悠然前行,此时艳阳高照,淀内金黄满目,水声悦而鸟声灵,不知谁喊了一句:“队长唱一段!”郑立于船头,笑唱道:“我正在城楼上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差人去打探,原来是司马杀来的兵……”这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大家拍手称好。
首胜过后,区委指示,不可偃旗息鼓,要再接再厉。
偶然机会,一个两面保长(明面上为日伪做事,暗地里为共产党办事)报告,大淀头村岗楼内缺厨子,可由他派送。
大淀头村为淀区内较大水村,三面环水,形成半岛,岗楼设在朱家大院内(原主人为大地主朱百万,已逃),岗楼高五层,四周设碉堡,驻扎兵力一个伪军中队,横征暴敛,无恶不作,百姓称之为“白脖子汉奸队”。
邓砚池与我商议,定下堡垒户老朱,其人炒得一手好菜,待人随和,对党忠贞,是不二人选。数日后,岗楼内住房分布,一清二楚。区委立即决定:制定方案,准备袭击岗楼。
1943年7月,区委确定方案,交由雁翎队执行,务必智取大淀头村岗楼。郑闻之,摩拳擦掌,欣喜不能自已。
郑少臣,寨南村的农民,祖祖辈辈打鱼、种田为生,曾加入土匪队,学会了打枪及战术知识。后来他发现这支队伍不抗日,反而糟践老百姓,忿然参加了游击队,他恨日本鬼子,恨为日本鬼子卖命的走狗汉奸。
中旬某日,荷花满淀,红似火,白似雪,粉似美人面,迎风摇曳,蔚为壮观。芦苇荡中,河道交错,如蛛网,雁翎队小船穿梭其中。黄昏时分,全体队员于淀中一岛集合。马动员道:“日本鬼子是秋后的蚂蚱,蹦大不了几天了,我们日益壮大,转守为攻,为乡亲们报仇雪恨,望大家奋勇杀敌!”众人高呼:“敌人必败,我们必胜!”随后队长郑少臣做好战斗部署,喝令出发!小船如离弦之箭,冲出芦苇荡,冲向朱家大院。
夜幕降临,乌云密布,万籁俱寂。战士们静静伏在芦苇荡中,蓄势待发。待岗楼里的灯一个个熄灭,马即下令:行动!战士们悄无声息地溜到墙边,搭梯爬至二楼窗边,轻轻撬下砖头,依次下传……忽而电光一闪,雷声大作,倾盆大雨,骤然而至。众人大喜,皆言:“天公助我,敌人必败!”
战士们顺次爬梯跃窗,进入岗楼,遵照计划,各落其位,先缴枪,后大喊:“我们是八路军,你们被俘虏了!”众伪军束手就擒,伪队长胡风才肥肉乱颤,战战兢兢,跪在墙根。
战斗结束,郑训话众伪军:“你们也是来自于百姓,不要再做汉奸走狗,要做革命者,不做亡国奴,鬼子的末日就要到了,胜利一定属于共产党,属于中国人!”郑讲完问马,讲得行吗,伪军能不能听懂。马说:“很有水平,能不能听进去,就看他们的了。按政策要全部放掉。”胡大喜,跑到马面前深鞠躬,说:“谢谢八路爷爷不杀之恩!”遂逃。
百姓传言,白脖子伪军伤天害理,助纣为虐,是以天降神兵,呼风唤雨,降服众寇,队长胡风才害人不浅,被吹进大淀,喂了乌龟。
是役,雁翎队之名威震大淀,敌军人人惧怕雁翎队之威,路人不敢直呼其名,安新小儿夜闻雁翎之名而止啼!
安新县的敌人吓破了胆,为报复,扫荡数次,无功而返。随后撤掉了邸庄、大田庄等数座不易防守岗楼,只龟缩在了几个大据点,不敢轻易出动。
雁翎队之名扬之于外,战士们愈战愈勇,接连利用各种天时、地利、人和不伤一人而巧取数座岗楼,从而保护群众,打击敌人。
同年,驻华北日寇主战太行山,即冀中八路军主力所在。日寇设一条水上运输线,军火物资由天津,经保定,途满城,过易县,运至太行山区。而白洋淀东的赵北口镇是必经之路。
9月9日,侦查员赵波带回可靠情报:十日上午八点满载物资军火的三条大船,经安新至保定,船上共步枪若干,机枪两挺,百十伪军,六名日寇,为首的班长名曰初十加三郎,河防队长秦凤祥亦在其中。
队长郑少臣立即向区委汇报,随即郑、马及其他区委干部召开大会。会中分析,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此敌优我劣之处;敌明我暗,敌拙我灵,此敌劣我优之处。若,我军伏于芦苇丛中,突然发难,以猛虎下山之势,击其措手不及之态,冲上大船,近身搏斗,不容机枪逞威,势必一鼓作气,全歼敌人。
午夜时分,郑回到雁翎队,抓住槐泽民手臂,不停摇晃,神态凝重而激动,久不能语,最终槐先开口:“区委决定了是不是?打掉包运船!”
郑、槐随后召开支部会议,几经商讨,确定方案如下:据三船间距,确定埋伏地点在李庄西芦苇荡中,三班成“品”字形埋伏,互为犄角,一班由班长赵大带队,槐负责二、三班,郑带领赵波、张亮在“品”字中央,以打“猴”(船上瞭望员)枪声为号,遂冲上敌船,奋勇杀敌!
九日,恰值中秋前夕,玉盘高挂,佳节倍思亲,可谁又知道明日,是谁会在亲人的思念中战斗,死去,不再醒来。
十日,万里无云,微风习习,芦苇花开,一片雪色。
东方既白,郑、槐带领雁翎队战士迅速隐蔽在目标芦苇地一米深处。马老与区委委员李震、邸俊田等人侧面督战。不一会儿,前去侦查的赵波返回:船来了!郑微笑,随即下令:“各班准备战斗!”
约8点40分,敌船入瓮。郑抬手一枪,“猴子”应声落地。雁翎队百十条步枪同时开火,一颗颗手榴弹投向敌船,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响成一片。撑篙民工见此情景,纷纷跳水逃生。船上敌人趴在船帮下,不敢抬头。郑大喝一声,冲上敌船,雁翎队员亦猎豹般跃上大船,只杀得敌人鬼哭狼嚎,还手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