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叫对子,挂在贴在屋前柱子上的叫楹联,春节时贴的叫春联,按其意又分为喜联、寿联、行业联、题联、赠联、装饰联、挽联等众多类别。“对联”是各种“联”的总称,因为上下两联意相关、字相对,故称“对联”。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充满中华文明、中华智慧、中国特色,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对联:是最袖珍的文学样式,最少文字最富中国文学特色;
词约义丰,形小而质美,内容无所不包;
是集汉字形、义、音美于一身,高度浓缩的艺术形式;
是中国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遍布城乡的文字作品;
是最浩繁、最普及、最实用的文化品类;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独特、只能用汉字创作和书写的文化产品。
正因为对联具有说不尽的优秀品质,不少人爱上了对联。大名鼎鼎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中国封建朝代的皇帝中,是特别爱写对联、爱赠对联、大力推广对联的独一无二的皇帝。他把自己创作的对联写好后送给他的大臣们,还号召朝廷高官、一般文人和平民百姓写对联、贴对联,因此他的对联故事不少,现从古籍版本中撷取一二,供阅读欣赏。
据明朝周晖所著《金陵琐事》记载,“太祖御书春联,赐中山王徐公达云:‘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此二十六字,乃初封信国公诰中语也。又一联云:‘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上文说的是,朱元璋亲笔写春联,送中山王徐达,第一副“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这二十六个字,是最初封徐达为信国公的诰文所说的。第二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上述两副联,充分表达了朱元璋对开国元勋徐达为明朝的建立所立功勋的肯定。徐达二十岁就跟着起兵于濠上的朱元璋打天下,文武双全,勇敢善战,当了三军统帅,率大军攻下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灭了元朝,为明朝的建立立了大功。徐达被封为征虏大将军、右丞相、中山王,又封为信国公。上述朱元璋写给徐达的两副联被贴到了徐达信国公府的大门上。当时门前围满人观看,有几个儒生议论徐达的功绩夸奖到:“这两副春联气势宏伟,将主人的功绩概括无遗,可称得上全城第一。”
明朝开基,朱元璋从读史书中深知依律令治理天下之重,总觉得制定的律令不够完善,决定继续修订。他特命中书省重新制定律令,命翰林学士陶安为议律官主持其事。后来,朱元璋为修订明朝律令立下汗马功劳的陶安写了一副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这副对联被贴到了陶安家的大门上,当时也是很多人围观。围观者纷纷议论,说对联写得贴切而有气势。
另据明朝郎瑛著《七修类稿》卷九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带着四子朱棣和长孙朱允炆看赛马。现场触景生情,朱元璋出了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朱棣和朱允炆对下联。朱允炆不懂意境,对了个“雨打羊毛一片毡”的下联。虽然下联从字数、词类都对上了,但意境给人以浑浊、颓丧的感觉。朱元璋听了很不高兴,觉得明朝国势刚兴,对上此句不大吉利,便让朱棣对。朱棣多出了“日照龙鳞万点金”的下联。朱元璋听了觉得这个对句有新意,给人富丽堂皇之感,才由忧转喜,可对朱允炆的平庸为之叹息。后来朱元璋对人说:“长孙无才,只怕皇位难保。”果然,朱允炆登基当皇上(建文皇帝)不到四年就被燕王朱棣取而代之了,就是明成祖永乐皇帝。
朱元璋不仅自己创作对联、写对联送人,而且号召明朝高官、读书人和平民百姓写对联贴对联。据说“春联”二字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清朝人陈尚古著《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簪云楼杂说》还记载“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帝亲征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帝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后笔径出校尉等一拥而去。嗣帝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芗视圣为献岁之瑞。′帝大喜,赉银五十两,俾迁业焉。”
上面一段话说明朱元璋很重视写春联、贴春联。大年三十,他下令京城全陵(今南京)居民,不论是高官,也不论是平民百姓,第二天大年初一,家家门上都必须贴上一副对联。第二天,朱元璋化了装,走街串巷逐户观看。各家都贴了,他笑而乐。偶尔看见有一家没贴,他当场就想弄清是怎么回事,便让随从在外面等,独自闯进门去,与主人聊起了家常,知悉这户原来是阉猪的工家,没有人愿意替他写春联。朱元璋认为阉猪也是个正当营生,为什么不能贴对联呢?他告诉主人:“不是别人不愿意替你写,而是他们没本事写。你去借笔墨来,我给你写。”笔墨取来,朱元璋让人展开红纸,挥亳写出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而后放下笔就在随从的簇拥下走了。后来他又到这家来了一趟,不见门上贴对联,问主人原因,主人说:“知是皇上亲笔写的,就高挂在正屋中堂了,燃香庆祝皇上为一年送来了吉祥。”朱元璋非常高兴,赏银五十两,让其另改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