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汉语说“旅游”,古代汉语只说“游”。“旅游”是个双音词,属偏正结构;“游”是个单音词。“旅游”和“游”概念有同有异。同者在于,“旅游”和“游”都是游山玩水、愉悦心情,以利健康,其目的无二;异者在于“旅游”和“游”其词义有别,古今游也有异。详说如下。
最新版、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旅游”解释为“旅行游览”,其义包括两层概念:旅行,游览。读词典对:旅行“注释为”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对“游览”注释为“从容行走观看(名胜、风景)。由此,现代汉语中的“旅游”概念就是“去路程较远的地方从容行走观看名风景”,说得简单通俗点即“去较远的地方游览观光”。
在古汉语中,就我看到的古文,尤其是被有人称作“古文精华”的《古文观止》一书中,并没有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旅游”,有的只是一个单音词“游”。“旅游”在古汉语中分为“旅”“游”两个单音词。
据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解释,“旅”的本义为军队,后引申为“出行在外,寄居”,如羁旅之臣、旅于关中等。“游 ”在古汉语中早期并非指“游览”之义,而是专用于“游水”,表示“游览”之义用“敖”。《说文解字》注“敖,出游也。从出,从放”。本义“出游”。后写作“遨”。可在用现代汉字出版的古文中,“游”却有“游览”之义。
现代汉语中的“旅游”虽包含“旅行”和“游览”两层概念,但作为一个偏正结构的定型词已固定下来,不能分开。其中,“旅”之“旅行”是为了“游览观光”,并不是为了“出去办事”。即使“出去办事”也是顺便“游览”而已。古汉语中“旅”的含义中“旅行”之义,与现代汉语中“旅行”含义不完全相同。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解释,“旅行”的含义主要指“出行在外,寄居”或“旅行的人”,并不含“游览”之义。“游”在古汉语中含“游览”之义。上述《古代汉语词典》“游”的第4个义项就是“游玩、游览”。
古代旅行不同于今天的旅游,明显的有以下三点。
一、古代的旅游并不像今天丰富多彩。今之旅游有个体游、有组织的团体游,有自驾游、有乘车(火车、汽车)乘飞机游,有国内、省内、市内游,有出境游,等等。从《古文观止》文字来看,古代有个体游,也有群游,如《醉翁亭记》所述:“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其他形式的旅游,古代少见。
但是,古代个体游见诸文字记载的多半是官员游或被贬谪的官员游。像《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遍步全国各地,遍察1252条大小水道。其实他并是真正意义上的“游”。郦道元作为中央级的高官,下去到全国各地,考察了那么多大小河流,写出了地理巨著《水经注》,只能算“考察”,不能算“游”。即使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徐弘祖)写出了《徐霞客游记》,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他是因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做官,专门从事旅行,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日记的形式作了详细记录。这是一般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从根本上说,算不上游览观光的旅游。 像《古文观止》中写游览文章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游览的均为贬谪之地。他们都是以描写自然景色,用山水之乐来对抗逆境、排遣被贬心灵之痛。这与我们今天所谈的旅游也是不同的。
二、古人旅游也不像今人可以去想去的全球任何地方旅游。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限,古人只能到离家不远或道路好走的地方去游。《醉翁亭记》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