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中华传统>>正文
一己之力建立两大古文明:古印度文明实际由中国人创建?王玄策横扫天竺,不经意间暴露事实,郑和印证,西方虚构的哈拉帕和印度河文明穿帮
2022-10-09 10:31:50
来源:昆羽继圣
作者:昆羽继圣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一直以来,印度著名女学者米尔卡丹妮对中国情有独钟,她致力于研究华夏文明与人类起源之间的联系。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考古研究与成果(包括历史变迁中印度人种外貌的亚洲化、生活习性、出土的印章石刻属于甲骨文的一部分等等,同时结合中国历朝历代的文献记载),米尔卡丹妮大胆提出学说:古印度文明实际上是中国建立,跟现代印度关系不大。

    不仅如此,她的研究还显示华夏文明是人类文明唯一起源地。

    由于这个女学者言论大胆而犀利,故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印度这个事事都要和中国作比较的国家,她也被视作“印奸”。

    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她是虚构的人物,是专门用来哄骗中国网友的。

    不论其人是真是假,但这个学说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在她之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古印度文明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索,经过100多年的考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古印度文明与来自中国的人密切相关。

    当然,这样的成果是断然不会得到该国政府承认的。

    印度目前有两本所谓的史书:《诸王世系》和《大史》。

    奇怪的是,这两本书居然都有神话故事,让人一时无法分辨哪些是历史、哪些是故事。不仅如此,上述书中居然没有统一的编年,——其使用的记年方式,高达二十多种,看得人一头雾水,就连印度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这些编年种类的准确性。

    卡尔·马克思在评价印度历史时曾指出:

    “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

    这是因为古代的印度没有记载历史的传统,或者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记载体系与规范,仅存的少量史料不过是只言片语的铭文和充满了神话色彩的传说。

    印度因为没有史官记载历史的习惯,所以,古印度历史上的一些人和事,书中主要采纳外国人的记载,一是欧洲人在18-19世纪撰写的几千年前的古印度故事,二是采纳来自中国的唐朝文献史料。

    可是,欧洲人凭借什么资料编写古印度的历史呢?

    印度人没有问,欧洲人也没有说。

    在欧洲人编写的古印度历史中,传说有个阿育王,曾经创建一个帝国,而这个故事印度人自己都不知道、也没有流传,那么,这样的神奇故事来自何处呢?

    原来,这个故事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根据这本书的记载,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侵占印度时,曾经遇到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的抵抗。这个旃陀罗·笈多,就是阿育王的爷爷。

    即便在英属印度时期,阿育王都不是一个被大众所熟悉的人物。

    笔者忽然想到了无锡灵山的阿育王柱。

    看来,它真的应该只是一个纯粹的旅游建筑。

    近代的印度学者们试图构建完整的印度史时,他们赫然发现完全离不开一部中国唐朝的古书,即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师求法往返十七年后回国,受到唐太宗的隆重接见。

玄奘法师

唐太宗

    唐太宗迫切想了解西域的一些情况,便命玄奘法师将西行路途中的见闻汇成一书。后经玄奘口授、弟子辩机和尚执笔成文《大唐西域记》一书。

    《大唐西域记》一书的内容虽不全是与印度有关,但在有关印度内容的第二卷时记载颇为详细。

    根据《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记载: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或云身毒、 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也就是说,“印度”这个名称实际上是玄奘法师确定命名的。

    除了印度名称的来源,书中还列出了有关古印度的疆域、衣饰、教育、文字、礼仪、病死等多达十七个专题,从各个方面记录和介绍了古印度的详情。

    关于古印度一些王朝和国王的记录弥足珍贵,因为对于没有历史记载传统的印度而言,他们的历史是模糊的,王朝更迭是模糊的,甚至连统治者是谁都无法弄清。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当时的古印度分裂成七十多个小国,详细到每个地区的小国谁强谁弱,谁臣服于谁。那时,印度西部最强大的是摩腊婆国,其役属有阿难陀补罗、索拉斯特拉等国。

    关于戒日国王尸罗逸多(自称摩伽陀王),《大唐西域记》是这么记述的:

    “每以一日分作三时,一时理务治政,二时营福修善,孜孜不倦,竭日不足矣。”

    “(戒日王即位后)遂总率国兵,讲习战士,象军五千,马军二万,步军五万,自西徂东,征伐不臣。象不解鞍,人不释甲,于六年中,臣五印度(统一北印度)”。

    玄奘法师只是淡淡说出这么二十多个字,却几乎重建了那个时代的古印度历史。

    耐人寻味的是,英国人也在研究《大唐西域记》,并考虑如何把西方伪史嫁接在这段真实的历史上,结果,他们在这方面大获成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大唐西域记》不吝溢美之词,他曾褒赞道:

    “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他们为什么要如此高捧《大唐西域记》呢?

    因为,英国人在研究《大唐西域记》时发现古印度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被入侵的历史,一波又一波入侵者纷至沓来。

    然后,18-19世纪才出现的雅利安人有了可乘之机。

    既然其他人都可以入侵古印度,那为什么雅利安人不可以?

    当然可以!

    当时,正在抓耳挠腮的英国军事工程师、考古学家、印度考古局首任局长亚历山大·卡宁厄姆忽然脑海中灵光一闪,有了创作历史故事的基础与模本。

亚历山大·卡宁厄姆

    在印度考古领域和历史重建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便是英国殖民印度时期的亚历山大·卡宁厄姆。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作为印度考古局的首任局长,亚历山大在印度进行考古发掘,却始终没有什么大的收获,直到他得到了一本英译的《大唐西域记》,这才欣喜若狂。

    随后的25年中,是的,你没有看错,整整25年中,亚历山大都在不断翻阅《大唐西域记》。

    他在《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上,耗费无数心血,然后有了一个接一个的考古发掘重大进展:

    释迦摩尼第一次悟道的地方“”鹿野苑”;

    释迦摩尼成佛的菩提伽耶;

    佛教圣地那烂陀寺遗址……

    古印度诸如此类的重要历史遗迹一一问世。

    亚历山大在日记中不无得意地写道: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在阅读中国人的《大唐西域记》,玄奘对那棵著名的菩提树以及周围的佛像和庙宇,记载的都很详细,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大量的遗迹,书中的描述和发现结果非常吻合。”

    他很快在鹿野苑发掘出了所谓的阿育王石柱,言称该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令。

    然后,一个以前从未听说的阿育王就此成为一位伟大帝王,而阿育王石柱上四只狮子的雕像也被定为印度国徽。

    阿育王的考古存在,是为了用以证明他爷爷旃陀罗·笈多的存在,旃陀罗·笈多的存在,则是为了证明所谓的亚历山大东征,并入侵印度,因为亚历山大在入侵印度时,遭到了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的抵抗。

    所以,从上述逻辑可以推断,亚历山大是“真实”的,那么,古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也是“真实”的。

    相应地,古希腊也是“真实”的。

    看出来了吗?

    为了造假,绕来绕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弄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唯有如此,方能达到最终目的。

    巧合的是,这位如此大费周章的印度首任考古局局长,名字就叫亚历山大!

    英国炮制古印度历史为了撇清中国长期的影响,故意制造出了印度河文明。

    然而,令人尴尬的一个事实是,印度河主要流域在巴基斯坦。而古巴基斯坦地区并不属于南亚印度,因此古代印度河文明其实是属于巴基斯坦的古代文明。

    而且,更令人尴尬的是,《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所指主要地区——是今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的古国。

    至于印度河东南方向的恒河平原(即今日印度和孟加拉国地区)?

    对不起,在古代,那里被泛称为“婆罗多”。

    这就是英国人的乾坤大挪移功法,非常了得,张无忌都得甘拜下风。

    一、王玄策的真实故事

    实际上,在英国殖民印度以前,整个天竺地区都长期受到华夏的影响,可以说,文明之火也是由东传入的。

    王玄策出使天竺遭到攻击,后靠借兵横扫天竺的故事,想必人尽皆知。

    根据《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六记载:

    “二十二年,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以蒋师仁为副;未至,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

    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遂剽诸国贡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

    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

    《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中也有相关记载。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以右卫率府长史(正七品上)王玄策为天竺使节,蒋师仁为副使,唐玄奘弟子辩机和尚为翻译,一众五十骑,携重礼自长安出发,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经由泥婆罗(尼泊尔),出使天竺。

    彼时,中天竺王尸罗逸多经过多年征战,已经征服统一了北天竺,又称“戒日帝国”。

    根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之记载:

    “隋炀帝时,遣裴矩通西域诸国,独天竺、拂菻不至为恨。

    武德中,国大乱,王尸罗逸多勒兵战无前,象不弛鞍,士不释甲,因讨四天竺,皆北面臣之。

    会唐浮屠玄奘至其国,尸罗逸多召见曰:‘而国有圣人出,作《秦王破阵乐》,试为我言其为人。’

    玄奘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服状。

    王喜,曰:‘我当东面朝之。’

    贞观十五年,自称摩伽陀王,遣使者上书。帝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尉抚,尸罗逸多惊问国人:‘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中国)使者至吾国乎?’皆曰:‘无有。’

    戎言中国为摩诃震旦。

    乃出迎,膜拜受诏书,戴之顶,复遣使者随入朝。诏卫尉丞李义表报之,大臣郊迎,倾都邑纵观,道上焚香,尸罗逸多率群臣东面受诏书,复献火珠、郁金、菩提树。”

    原来,尸罗逸多通过征战统一北天竺后,自称摩伽陀王,并向大唐遣使上书,后膜拜受诏书。

    王玄策出使时,是带着大唐天可汗的诏书前来的。

    然而,王玄策一行刚刚进入北天竺,就惊闻摩伽陀王(即后世所称的戒日国王)尸罗逸多在恒河晨浴时突然溺水暴毙,紧接着该国陷入一片混乱。其治下帝那伏国率先发难,控制帝那伏国的大臣阿罗那顺趁机篡权夺位,自立为王。

    王玄策率领使团来到北天竺时,得位不正的阿罗那顺担心阴谋败露,招致大唐和吐蕃的干涉,于是恶向胆边生,先下手为强,派出两千人的军队截杀大唐使团。

    大唐使团被截围后寡不敌众,纷纷战死,仅正使王玄策、副使蒋师仁与通事辩机和尚得以幸免。三人被俘,关入大牢,后在尸罗逸多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暗中协助下,王玄策、蒋师仁得以成功越狱。

    顺利逃脱后的王玄策、蒋师仁非常气愤,想到自己作为大唐使者,居然无端受到此等欺辱,于是兵分两路,策马狂奔,一路由王玄策进入泥婆罗(尼泊尔),凭借大唐使者的身份、天可汗的名号,以及吐蕃国主松赞干布金字招牌,对泥婆罗(尼泊尔)陈述事实、晓以利害;一路由蒋师仁火速奔赴吐蕃,就近急搬救兵。

    随后,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泥婆罗(尼泊尔)借给王玄策一支7000人的军队,吐蕃则抽调1200人的精骑,交与蒋师仁。

    当8200人的军队征召到位后,王玄策又以一纸大唐檄文召令沿途各大唐藩属国派兵出战,终于东拼西凑,临时拼凑了一支万余人的“联合军团”。

    西域沿途藩属国为何听令调遣、派兵作战?

    因为王玄策乃是天子使臣,手上有大唐皇帝授予的信物。

    故《新唐书》曰:“(王玄策)檄召邻国兵”。

    整饬军备后,王玄策率领临时组建的联合军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了北天竺,犹如神兵天降,一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阿罗那顺闻讯大惊,急忙调兵遣将,组织七万象兵负隅顽抗。

    冷兵器时代,“象军”可谓陆战之王,一头战象往往身高3-4米,体重高达七八吨,战象背部是象舆,负载手持弓矛的七名战士,冲锋陷阵时如墙齐进,所向披靡。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事先探得军情的王玄策冷静分析,屡出奇策,针对战像笨重,行动迟缓,最为惧火的特点,设计了一套战术。

    王玄策想到了战国齐将田单发明的“火牛阵”。

    他提前征集了大量水牛,将兵刃缚于牛角之上,牛尾缚苇灌油,以火点燃,受惊的水牛于是不顾一切朝迎面而来的战象军阵冲了过去。战象惧火,一见“火牛”便乱作一团,急忙掉头逃命。

    王玄策一方则战鼓齐鸣,趁势掩杀,阿罗那顺溃不成军,抱头鼠窜。

    这一战,当场斩首三千,敌军丢盔弃甲,慌不择路涌向恒河,万人争渡中,当场溺毙者不计其数,另外一万一千人被俘。

    阿罗那顺惊慌遁逃,收拾残兵后退往中天竺帝那伏国的都城茶鎛(bó)。

    茶鎛(bó)墙高城厚,驻有重兵。阿罗那顺本欲凭借此城负隅顽抗,但他万万没有料到,攻城对于来自大唐的王玄策等人而言,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在王玄策的率领下,联合军团拿出了五花八门的攻城器械,譬如云梯、石车等等,还用上了火攻,仅仅过了三日,帝那伏国都城茶鎛(bó)彻底陷落。

    阿罗那顺走投无路,只得仓皇东逃,窜至东天竺王尸鸠摩麾下寻求庇护。

    尸鸠摩经不住阿罗那顺一番花言巧语的诱骗,借给阿罗那顺一支军队。

    王玄策向敌人示弱,故意败走,将敌军引入埋伏圈后悉数歼灭。阿罗那顺合散兵复阵,副使蒋师仁俘斩千计,一举擒获阿罗那顺。

    东天竺国王尸鸠摩闻讯后吓得魂飞魄散,火速臣服请降。

    故《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记载:

    “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馀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

    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

    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

    东天竺国臣服后,为防反扑、在撤退时遭追杀(因为都是借来的兵,都要还回去的),敌军余众尽坑杀,天竺震惧。

    根据《旧唐书》记载:

    “余众尽坑杀,远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天竺震惧。”

    而后,王玄策押解着一万多人畜财物满载而归,回唐太宗复命: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云:

    “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

    有司告宗庙,帝(唐太宗)曰:‘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 

    擢玄策朝散大夫。”

    唐太宗见到阿罗那顺后,当面说了一段非常霸气 的话:

    “你目玩声色,臭不可闻,道德败坏,婆罗门如果不劫持我大唐使者,你又何至于沦落为阶下之囚呢?”

    洛阳人王玄策借兵从北天竺横扫中天竺,又从中天竺攻入东天竺,一路所向披靡,锐不可挡,凭借此功,连升五级,被提拔为朝散大夫(从五品下)。

    至于阿罗那顺,则老死长安。

    根据《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记载:

    “太宗之葬昭陵也,刻石像阿罗那顺之形,列于玄阙之下”。

    2002年发掘的昭陵北司马门西廊房遗址(ZLJIF4)平剖面图,十四蕃君长像和六骏像中的一半原先就安置于这座建筑内,发掘显示部分基座尚在原位。采自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昭陵博物馆:《2002年度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发掘简报》。

    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院(祭坛)的“十四国蕃君长石刻”中就有一尊为阿罗那顺雕像,《唐会要》和《资治通鉴》等史书都有记载昭陵内有“帝那伏帝国王阿罗那顺”的石像。

    2002年-2003年,在昭陵的考古发掘中,阿罗那顺像的底座出土,文字虽残缺不全,但是可以比较清楚地辨别出“国”与“顺”字,与“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那顺” (共12字,从左至右,每列四字)相应,印证了这段历史。

    身材较矮小的人像躯干残块应是南亚某国君长,必是阿罗那顺或范头黎中的一位(详见:巫鸿、郑岩、朱青生主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五辑,湖南美术出版社,2022年)

    根据《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308页)、《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238页),阿罗那顺是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五月帝那伏帝国被王玄策所破后被俘至长安的,唐太宗(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驾崩时,他显然在长安。

下图源自孙迟《昭陵十四国君长石像考》

下图源自孙迟《昭陵十四国君长石像考》

    王玄策横扫印度后,古印度诸国无比对大唐的强盛崇拜不已,纷纷遣使来朝。

    根据《唐会要》卷一百记载:

    “天授三年,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逻其跋逻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并来朝贡,及中宗睿宗两朝。并献方物。”

    五天竺国的国王全来了。

    这可不是普通的来访,而是作为藩属国来入朝觐见、来朝贡的。

    “开元三年二月,遣使瞿云惠成来朝。八年五月,南天竺遣使献豹皮、五色能言鹦鹉,又奏请以战象兵马讨大食吐蕃,求有以名其军,制书嘉焉,号为怀德军。

    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罗僧伽宝多枝摩为国造寺,上表乞寺额,敕以归化为名赐。

    十一月,遣使册利那罗僧伽宝多为南天竺王,遣使来朝。

    十七年六月,北天竺国王三藏沙门僧密多献质汗等药。

    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国王伊沙伏摩遣大德僧来献方物。

    二十九年三月,中天竺国王李承恩来朝,授游击将军,放还。天宝中,累遣使朝贡。”

    由此可见,唐朝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之间,古印度各国来华朝贡现象十分普遍。

    南天竺自己出兵征讨大食、吐蕃,都要向唐王朝讨个军队名号“怀德军”,建个庙都要上表乞敕寺庙名称“归化寺”,而且中天竺国王来朝,还授以游击将军,这一方面说明古印度各国对大唐的向往和景仰,另一方面说明五天竺国皆是大唐藩属国。

    其实,包括王玄策等人在内的诸多使团,在出使古印度时,几乎都配专职的画师负责绘制地图,为分置州县军府做准备。

    唐高宗乾封元年,朝廷组织大批人手完成了百卷《西国志》(其中60卷文字介绍,40卷图画),并据此设立了西域属地的区划和军民管理机构的设置:9个都督府、80个州、133个县、147个折冲府。

    至此,完成了对五天竺国的规范治理。

    而五天竺国一直都对大唐十分恭顺,直到唐朝末年。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曾多次停靠印度科钦港(明代称“柯枝”,Cochin,又名Kochin)。

    时至今日,在这个海滨城市,仍旧常常可以在海边看到一些奇怪的渔网,而这种渔网恰恰是印度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科钦本地印度人称之为“中国渔网”。

    实际上,这种特殊的捕鱼方式在江南一带颇为常见,是郑和下西洋时传授给当地渔民的。现在,这已成为科钦当地的标志性旅游景观。

    除此之外,有意思的是,印度奶茶的发音“Chai”与中文的“茶”一模一样(印度的茶也源自中国)。

    在印度,还有无所不在、极具中国特色的“炒面”,例如,“素炒面条”(Veg. Fried Noodles / Veg. Hakka Noodles)或“鸡蛋炒面”(Egg Fried Noodles / Egg Hakka Noodles),印度部分地区发音至今仍是“Chow Mein”。

    在印度佛教史和印度密宗中大名鼎鼎的萨罗诃(Saraha),被誉为“第一悉陀”(First Siddha)、“第二佛陀”,其所创的印度密宗萨哈伽派吸收了中国道教“一切非阴非阳、全系虚空”思想和主张,详见《印度通史》培伦版P273页。

    大英博物馆中陈列的萨罗诃唐卡,印度也有唐卡

    鲜为人知的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泰姬陵(Taj Mahal),作为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居然也潜移默化受到了华夏文化的影响

    泰姬陵的布局如下,从泰姬(Taj)到太极,从黑到白,阴阳相生,难道真的仅仅只是巧合?

    不,这些疑问在中国的史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中描写的榜葛剌国,即今日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地区:

    “榜葛剌,即汉身毒国,东汉曰天竺。其后中天竺贡于梁,南天竺贡于魏。唐亦分五天竺,又名五印度。

    宋仍名天竺。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人老了,不管有钱没钱,给儿女留下3样东西,就是远见
·下一篇:无
·人老了,不管有钱没钱,给儿女留下3样东西,就是远见
·特稿:少林文化传精神 中华武术扬雄风(组图)
·人品,永远大于能力(说的太对了)
·重大发现:中华文明再前推至9000多年,以万为单位为中华历史正本清源
·特稿:莲花河社区开展红色文化和“青少年科普之夏”及中华传统文化手工体验活动(组图
·西北在逐渐变湿变暖?
·析城山在中华远古文化研究中的地位(组图)
·从改变自己开始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长存之道(组图)
·习近平的文化情怀丨“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一己之力建立两大古文明:古印度文明实际由中国人创
代缴的捐款(组图)
俞梅荪在国外期间探访陈寅恪(组图)
特稿:喜迎二十大 红藏云展览——石湾陶塑经典巨作《
李军: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苏州大学附属吴江学
特稿: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苏州大学附属吴江学
特稿:辽宁一米寿者潜心研究数十载著书立说奉献《中
特稿:喜迎二十大 欢度国庆节——澳门政法报联袂海内
特稿:毛主席与山
邱锋:中国传统养生观念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经验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