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
虽然毛泽东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对孔孟老庄及诸子百家均有所学习研究,但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却并不是尊古复古、食古不化,也不是彻底否定、全盘西化,而是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辩证法的思想进行扬弃。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出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通过汇总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成果和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归纳起来,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主要取决于三条标准:
(一)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还是站在劳动人民立场; (二)是唯心主义世界观还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还是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例如,对于孔孟的儒学思想,毛泽东虽然也说过一些肯定的话,比如1943年他在一篇通信的批示中写道“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但总体上毛泽东对孔子的态度是否定的。毛泽东不止一次说过“我八岁起就厌恶儒家”,“我这个人就不那么高兴孔夫子”,还写过“孔学名高实秕糠”的诗句,在晚年甚至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批林批孔运动。这当中虽然有诸多复杂的影响因素,但从本质上看,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始终认为孔子的阶级立场是奴隶主的,孔子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孔子的思维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这才是毛泽东否定孔孟学说的根本原因。
对于老子,虽然它也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也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但是,由于老子的《道德经》中表现出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老子第一次提出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智愚、巧拙、大小、多少、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重轻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矛盾转化方面,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一切事物都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例证,说明事物都会向它们的对立面转化。所有老子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毛泽东最看重的,而且批判地继承扬弃。
由于受母亲的影响,毛泽东青少年时是信佛并且也学习过佛经的。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虽然放弃了对佛教的信仰,但又一直对佛教抱以尊重和友好的态度。毛泽东1955年在同达赖喇嘛谈话时在评价释迦牟尼时讲道:“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的。他主张普渡众生,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创立了佛教。因此,你们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受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有共同之处的。”1959年,毛泽东在同班禅大师谈话时说道:“我不大懂佛经,但觉得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慧能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显然,阶级立场决定了毛泽东对释迦牟尼和六祖慧能的肯定。
结论
通过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的初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二、历史地看,正如中国化的佛学已经成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将成为是发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三、毛泽东思想为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是否有正确的阶级立场、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是用毛泽东思想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标准,也是我们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式。”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永远保持优秀文化基因至关重要。这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