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赤水河绕着蜿蜒的盘山路流入赤水市,顿时置身于渺无边际的竹海里。
看啊,从房前屋后,到溪河岸边,到高山深壑,竹涛翻滚,气势磅礴,把天地间抹上了浓浓的绿色。
赤水的竹是“功勋竹”。
红军四渡赤水前,曾在赤水进行过多次战斗。红军一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军委二、三梯队等部队是经赤水的元厚渡口渡过河的。当地百姓用竹绑成的担架抬红军伤病员行军;用竹制成的篙杆、纤藤、箍头为红军固定浮桥;用竹做成的筏送红军过河……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竹子未曾出土先有节的倔强,象征着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顽强。
赤水人因此爱竹、种竹、用竹,创造了竹的神话。
“一年一季靠天收,祖辈习俗不能丢。赶场喝酒打牌耍,可惜是个空兜兜。”这是元厚渡口所在的元厚镇过去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造成的贫穷。
自打市委书记在元厚种下第一棵竹那会儿,这种模式就被改变了。他们“退耕还竹”,一口气种竹53000多亩。种满了湾、种满了坝、种满了岭,连云雾缭绕猴子都不敢出没的山崖上都种满了。
竹子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一次种下永续利用,具有无与伦比的经济效益。有人算过一笔账:拥有10亩竹可解决温饱;20亩竹成万元户;50亩竹成富裕户。
10年前,长沙镇农民陈顶正靠几亩薄田难以养家糊口,揣上姐姐给的5块钱,来到元厚镇承包荒山荒坡种竹子,年年扩种,竟由最初的300亩发展成现今的4000多亩,这些年光税就交了近40万。
眼下,儿女们都成家离开了,只剩老两口住在山下竹影掩映的二层小楼里,守护着山上子子孙孙都取不完花不尽的绿色银行。
元厚镇仅是竹海里的一抹竹阴。
2000年,赤水市发起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工造竹工程。如今,110万亩竹林耸立黔西北。
走进赤水,就走进了云贵高原竹的家族。根植在此地的有楠竹、苦竹、斑竹;罗汉竹、高节竹、撑篙竹;花吊丝竹、小叶龙竹、大头典竹……全国有竹类植物500多种,赤水就聚集了400多种。
走进赤水,就走进了西部最大的竹材加工基地。竹建材、竹造纸、竹工艺品、竹生活用品和竹笋加工5大系列300多个品种,远销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
走进赤水,就走进了山区竹农的伊甸园。食竹笋、烧竹枝、穿竹鞋、用竹器、住竹屋……30万竹农踏上了“扛着竹子奔小康”的致富路。
绿色的“中国竹子之乡”,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 赤水河穿过竹海,便离开贵州,奔向长江。
它流淌着一河光荣,走过了几百里荡气回肠的长征路;
它满怀着一河深情,把两岸的沧桑巨变汇入了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