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战火殃,抗日北上勇担当。国活我死决心定,子舍家离气血昂。面对虎狼凌土恨,身临一线报国殇。将军一去山河在,英烈忠魂永世仰。”这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一首纪念抗日殉国第一位军长郝梦龄的诗。郝梦龄出生于河北省藁城县庄合村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参军后,因为作战勇敢,勤奋好学,被长官送到保定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他归属冯玉祥部队,1930年中原大战后,升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1935年任为陆军中将,又授一等奖章。1936年授三等云麾勋章。
军人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抛妻别子,血洒疆场,他们用自己的忠诚和热血铸就了抗战精神。1937年10月10日郝梦龄将军在给妻子的遗嘱中说:“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我即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我牺牲后,别无所念……所念者中华民国及我们的最高领袖蒋委员长。故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这些慷慨悲壮的话语,恳挚朴拙,忠孝仁爱之至性充分流露;在战阵匆迫,侦察敌情,联络友军,报告层峰,应接宾僚,督励部下,抚慰民众,补充军实,覆勘地形,日理万机,数昼夜忘寝废食之顷,颠沛迨次,戒慎震撼之间,犹以委座及高堂拳拳于怀,其忠孝非秉于天赋而何也?表明了郝梦龄为国捐躯、抗战到底的决心。
抗战初期牺牲在忻口保卫战中的第一位军长郝梦龄将军慷慨陈词:“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如再退却,到黄河边,兵即无存,哪有官长。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其忠烈之气,洵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也。郝梦龄率领的第九军部署在中央地区,首当其冲,经受最猛烈进攻。郝梦龄亲临最前线指挥。敌人志在必得,我军宁死不退,双方多次展开了白刃近身格杀,近距离互掷手榴弹,血光映日。敌我双方阵前,死尸相枕纵横。“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一语成谶,长剑折刃。天边亮起一抹血色的晨曦,天色渐亮。郝梦龄部队愈战愈勇,日本鬼子开始溃败,谁也想不到,此时悲剧发生了。在经过一处隘路时,郝梦龄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他倒下后,仍然用力呼喊,激励部下奋勇杀敌。在战士们的急切而无奈的呼唤里,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时年39岁,把鲜血洒在脚下 一方永远不眠的热土。
太阳升起了,灿烂的朝晖照射在他死后仍然神色坚毅的脸上。他倒下的地方,距离敌人阵地不足200米。时至今日,忻口村老人还记得,郝梦龄躺在担架上,浑身是血的情景。前面4个人抬着,后面4个人跟着,把他从山上抬进村里的窑洞。当官的哭,当兵的也哭,村里的百姓也跟着哭。
一将不惜死,三军尽战神。有此一战,遂使忻口阵线转危为安,更因此感动军心,振作士气,乃能转移战势,保全山西高原。千万将士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军队是国家的军队,而不是党派的军队,他们不是为党派而战,为领袖而战,为主义而战,他们属于这个伟大而不幸的祖国。在艰难岁月里,中国始终在战斗。中国人流着血,咬着牙,撑下来了,用血战打破了强敌彻底征服中国的美梦。
将星陨落,举国含悲。中央通讯社电讯稿称:“民国以来,军长之因督战而在沙场殉职者,实以郝军长为第一人。吾人由此推想彼时战斗之剧烈,牺牲之悲壮,实足惊天地而泣鬼神。”于佑任唁电:“大勇摧敌,大仁卫国,人类浩气不息,世界公理不灭。 谨致悼忱,举无穷之敬礼”。蒋介石亲笔写下祭文:“矫矫郝君,一军独领,身先士卒,纵横驰骋。神皋禹甸,寸土寸金,有寇无我,人同此心。”1937年12月6日,郝梦龄被追授为上将。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曾说,“郝梦龄将军等的热血是不会白流的”。对郝梦龄将军等给予了崇高评价,认为“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为纪念郝梦龄的功勋,汉口北小路改名为郝梦龄路。汉口《大公报》报道说,“民国以来,军长之因督战,而在沙场殉职者,实以郝将军为第一人”。1938年3月12日,在延安召开的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了郝梦龄抗日殉国的精神,舆论界颂为“军神”。1941年,冯玉祥在郝梦龄将军殉国4周年纪念日评价: “郝将军以死报国,实为中国国民、为中国革命军人立下不朽的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