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中华楹联报2016年8月刋我《走笔拾趣“劝农诗”》一文,《湖北日报网》亦全文转载;中国散文网2017年4月刋我《融水真仙岩劝农碑联集粹》一文,《广西城乡资讯网》、《柳州市汉诗文化研究会》、《中国散文网》等亦先后转载。纯属巧合也,都与劝农碑有关联。
作为一个诗歌大国,纵观历代诗文,笔者发现记录“劝农”的诗也为数不少。宋·苏轼《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在劝农天所直”。老了的时候勉励人们依据季节,重视及时耕作,因为老天它是公平公正的。
离郴州17公里的万华岩,现保存宋碑一块,立于洞口,(绍兴十八年) 刻有南宋郴州郡赵不退《劝农记》倡导“务农重谷,天下之本”的思想。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农耕第一碑”,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
宋朝皇帝尤其重视劝农,杭州西湖景区内至今还保存有八卦田,就是宋高宗赵构“躬耕”以示“劝农”的籍田,每逢春耕,赵构就率文武百官到此犁田,以示对农事的尊重,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本纪·高宗七》351页记载:绍兴十六年(1146年)春,“壬辰,(赵构)亲飨先农于东郊,行籍田礼,执耒耜九推,诏告郡县”。
君不见,万华岩下《劝农碑》,民食丰收挽国危。人为未必胜天造,天造虽奇人更妙。唯有人知天帝心,特将万物供人好。碑文一开篇就显示出这种重视来自皇帝赵构:“建炎天子即位之十九年,眷怀南亩,无以慰其勤,乃诏郡国司牧臣,每岁之春,躬行阡陌,敦劝农桑,以昭示务农重谷,天下之本之义行。”当年赵不退命人刻碑纪盛时,倡导“务农重谷,天下之本“,意在劝农,亦为青史留名。清代诗人邓世良曾赋诗万华岩《劝农碑》感怀:“谁将劝戒重农功,宋代知军仰赵公。笠影人来红雨外,鸠声韵杂绿云中。畦边信切丁宁语,陇外犹传子惠衷。读罢丰碑怀往迹,万华岩内碧烟笼”。为“农”立碑,传播“重农”思想,宋碑占了大半,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胜其他朝代,然而这种对农业高度重视也非赵构、赵不退两人,南宋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字同甫)当时提出了:“国以农为本,民以农为重,教以农为先,堕农有罚”,其“农为邦本”的经济思想在南宋备受推崇;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在郴州任县令时“办学校”、“兴教化”,也提出了“务农求本”的思想。
据原湘南学院曹隽平教授考证,此类“劝农碑”国内还有四块:1、四川广元 ,2、吉林长春(清、康熙年间), 3、广西融水(宋、文革期间已毁), 4、陕西洋县(宋、1149、大部磨灭)。鉴于文献记载也颇零散,补考如下。
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
据记载,康熙二十年,康熙巡视由京师经盛京到吉林驿站的潘家屯,在此小憩。当地猎户和药民闻皇帝驾到,纷纷前来拜谒,康熙帝龙颜大悦,劝他们“安分务农,屯垦戍边”。并明诏:“富家子弟中的‘贡监生员’垦地20顷以上,式其文义通晓者,用为县丞;一百顷以上,文义通顺者,用为知县;地方官员,有田功者升,无田功者黜”。从此,这些猎户和药民开始了垦荒耕种,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全国的耕地面积由康熙初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增加了600万顷。后来,人们便将“潘家屯”更名“劝农山”,并立了劝农碑。
《广西通志·卷四十五》宋守刘继祖立劝农碑在香山之麓,宋守李兴时出郊劝农邑宰张锜立碣,后移真仙岩:“郡守国愽三山李君以庆元丁已仲春望日出郊进父老而前教以中州种艺之方锄耕之具酌而饮之写意……当勉励乡党子弟服力陇亩以无蹈惰农之诮……融乃有古之遗风……邑宰廬陵张锜偕行敬书以纪岁月云。”丙申年,有苏盟置业集团,老君洞景区文化工作室,按拓片尺寸字迹复制镌刻嵌壁,以示后人,实乃幸亊,顺势而题之。
陕西洋县1981年陕西汉中地区洋县旧县衙夹墙中所发现的南宋绍兴十九年由知州宋莘所撰立之《劝农文》碑的内容。该劝农碑已漫患不清,损磨难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圣王必躬耕帝籍,□□天下亊也……”所谓“劝农功以职其无事,则小民治矣”。从内容看其一是:君王亲耕藉田,为天下率;其二则是通过种种途径向民众传递君王重视农事的信息,以达到劝勉诱导的目的。
宋代历朝举行亲耕藉田之礼的,见诸记载仅四次。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太宗端拱元年(988)正月,第二次在仁宗明道二年(1033)二月,第三次是徽宗宣和元年(1119)正月,最后一次是在南宋前期,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正月。典礼过程少不了种种烦文缛节,并事后诏告天下,宣付史馆,群臣称贺等等,不一而足。总之由今人看来纯属形式主义。事实上,至少从时人的眼光看,亲耕藉田制度并非完全的政治作秀,而是认为可以由此向民众传递一种明确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