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作为四大美女之一,其最后的命运却很悲惨的,正应了红颜薄命之说。至于貂蝉的结局,若挖空心思找点根据的话,在明刻本《三国志传》、清刻本《三国演义》中都描述为,吕布死后,貂蝉就不知所终,给人留下无限广阔的想像空间。但早期的三国戏中也有过这样一出:吕布刚死,曹操又唆使貂蝉向关羽献媚,关羽堂正正不为女色所动,为断绝红颜之祸,一刀结果了这位美女。所述现象表明,艺术虚构的故事与历史上真人真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总是随着时代精神的演变而不断被加工和改造,内容的古今差异有时会发展到面目全非的地步;后者则始终维持着基本事实的面貌,像董卓的残暴荒淫、吕布的贪利好色、王允的忠君爱国等等。不仅在不同时期的史书中没有异词,而且在所有以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中亦不曾被颠覆。总之,历史跟文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史学著作必须追求真实,文学作品则不能没有虚构。好在貂蝉的形象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基本上还是给喜爱三国故事的读者留下了美好印象——她不仅是足以跟西施、王昭君、杨玉环媲美的绝代佳人,还是一位深明大义、铲除国贼的有功之人。李渔《批阅三国志》就赞扬道:“为西施易,为貂蝉难。”意指西施只要哄得一个人,貂蝉却要哄两个人,实在是大费苦心。毛宗岗接着说:“我谓貂蝉之功可书竹帛!”可以想见,与时俱进的貂蝉,在当下和今后的艺术舞台上,同样会受到世人的欢迎和喜爱的。
千百年倏忽未结,逝者如斯夫,一身娇艳的貂蝉留下了一生的谜团,写就了一段历史,也带给后世一个美好的形象,果遇有心人正本清源,关于貂蝉的种种遗憾终将不再有。其实,貂蝉只是罗贯中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人们通常说《三国演义》的历史成分是“七实三虚”,貂蝉便在这“虚”之中。因为史书《三国志》中没有貂蝉其人,《辞海》中也只是说貂蝉是“《三国演义》中人物。无奈任何史书上都找不到关貂蝉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