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洞,位于宜山北门外北山半山腰,宛转通幽处 玲珑得旷观。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等历史名人也曾留寓此地。1859年石达开率太平军回师广西,驻宜山八个月,1860年,石达开回师广西,驻军庆远。当时正值春季,山清水秀,草木争妍。石达开率领部属游览白龙洞时,见壁上诗刻琳琅满目,看到石壁上湖南人刘云青的一首五言律诗,“异境从天辟;登临眼界空。万家愁带雨,一水怒长风。古佛形容怪,奇人气象雄。回看腰上剑;飞去作长虹”。有斥佛息邪之意,甚为赞赏,颇有感触,于是诗兴大作,当即步韵,石达开乃挥笔题诗前有小序:太平天国庚申拾年,时于季春,予以政暇,偕诸大员巡视荒郊。山川竞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琅,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青云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爰命将其诗句勘石。以为世迷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爰命题赋诗一首相和:
“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移民效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这时走来一个“检点”摇头晃脑地从头念到底后,不住地啧啧称赞道:“这首五言诗写得真好啊!”石达开说:“我这是四副对联。”检点惊奇地道:“你看这内容和韵脚不是十分完整的诗吗?”其他军校一看,无不称颂石达开的天才。同游的文武大员亦乘兴一一步韵奉和。其上多有和诗共留下11首五律,一首古风,保存至今。如:“岩洞千丈高,登临万象空”。“旌旗红耀日;将士气如虹”。“长啸千山应;报国一心雄”。
翼王题壁诗句“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中,“天帝”抬高三字,而同一石壁上“太平天国”只抬高两字,“翼王”只抬高一字,足见仍把上帝放在比国家更崇高的位置。诗的文词虽浅,但显示出的文字功底却很深。在遵守五言格律的平仄规则的基础上,更做到了四联完全对仗,这就十分难得了字行间透出一股粗犷豪迈之气,笔锋纵横恣肆,非壮凌云、如椽巨笔不能。民国《宜山县志》评价它“词气豪放,具有世界眼光,非寻常椎埋少年可比”,罗尔纲先生认为“石达开此诗风格雄壮,尤其是‘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一联,便会立刻使人联想起麦高文所说的‘英雄侠义,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气概。这种风格与世传文士伪托的假诗风格是完全不同的。”这些诗有的盛赞白龙洞“岩洞高千丈,登临万象空”的胜景;“遥”对“峻”是形容词,表示空和岭的形状。讴歌太平义军“旌旗红耀目,将士气如虹”的军威;有的抒发革命者“长啸千山应,报国一心雄”的豪情。事后,将上述各人诗作及石达开写的诗前序言一并刻于白龙洞外东侧的石壁上。诗刻高108厘米,宽145厘米。刻石平滑,诗文为楷书,清秀工整,刻工精湛,是至今全国所发现的唯一的一块太平天国诗文石刻。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家庄先生《竹窗词簃稿》浪淘沙•庚午中秋夜游宜山白龙洞怀黄山谷石达开词有曰:“往事化云烟,碧藓斑斓。古人古韵去无还。山谷祠孤秋气冷。月满空山。摩崖却铿然。天淡云闲。翼王豪气可通天。犹听白龙深洞吼:平富均田”。太平天国失败后,一切文物都被清王朝毁掉,而石达开题壁诗独能保存,全靠当时位老庙祝冒着危险机智保护下来。他在诗刻处烧火做饭,让火烟熏黑诗刻,避免了清官府的洗劫,直至1905年,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张鱼书奉命到柳州、庆远一带秘密进行反清革命活动,一天,他偕同黎棐才游白龙洞,“忽见壁上翼王石达开诗,即和诗一首”,诗曰:“怒气满天冲,头颅掷半空。同胞溅血雨,民贼长蛮风。革命灵应星,吞胡江愈雄。壁留千古恨,余怨隐长虹”。
义旗云影飘,百战回师扶大纛。碑泪雨声落,抛头殒血逐狼烟。凌朝祥诗家《画堂春•雨中登白龙洞未果哀石达开》有云:“潇潇风雨卷宜山,白龙古洞高悬。翼王剑气斗牛寒,无愧当年!十万雄师鏖战,忠魂尽化灰烟。成仁取义志难全,血洒江天”。随着张鱼书和诗的发表及白龙洞题诗的介绍传播,才得以恢复诗的原样。后来有人将白龙洞翼王题壁诗发表在当时的《民报》上,从此传遍各地遂广为人知。1963年,诗刻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