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徐安国联曰:“秀山城南号宝华;翠微深处纳僧家”。 宝华山应天寺是横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说明朝建文帝靖难后隐居应天寺并题留墨迹“万山第一”,宝华山因而驰名史学及宗教界。应天寺佛寺坐落于北西坡,为三进庭院式古朴建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六庙诞日是横县主要的民间节庆活动,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的善男信女都会云集寺中。
联曰:“人间佛地;世外人家”。广西横县宝华山的出名,离不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朱元璋的孙子,在位仅仅四年的明代建文帝朱允炆。去横县之前,就喝过一种茶,叫“南山白毛茶”,相传为明朝建文帝避难于南山应天寺时,将自带的白毛茶种于此地现存七株,故亦名“圣种”。今所见皆为明清文物。当问起明建文帝时,出家师傅带我们看了寺院里留下的碑文。其中,“万山第一”为建文帝的珍贵墨宝,庙旁还有几株当年建文帝亲手栽种的白毛茶树,这就是后人所知的“圣种白毛茶”。寺里挂着一幅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沿回头是岸,侄扶叔叔不扶侄三百岁江山如旧转眼皆空。”看到此对联,体会出建文帝的无奈与辛酸,是啊!一切转念成空了。横县因为这个逃亡的皇帝,蒙上了一层传奇的面纱,而横县应天寺,这所逃亡皇帝修行十五载的寺院,更是吸引了无数历史学家前来考证,欲揭开历史的迷案啊!
自“靖难之变”后的五百多年来,关于建文帝出走云游隐居寺庙的传说甚多,其中有一说建文帝曾隐居横县宝华山应天寺达十五年之久,假定“出逃说”成立,建文帝是走哪条路线到横县的?在横县隐居15年有无可能?在横县历代传说中其路线有不同的说法。施修业先生在《帝迹》一文中作了较好的归纳,现把原文整录下:“建文帝是走哪条路来到广西横县的,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从江浙东南沿海到广东,后沿江而上,先到贵县南山落脚,后觉得此地不够隐蔽,便由郁江而上至横县。据家父记述,解放前的《良友》杂志曾经介绍过此段历史。但此资料没有留存,无从引证。因朱棣派兵到处追踪,建文帝不敢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而是不断转移。
因此另一种说法是从四川到云南,再到贵州,然后经河池、宜山到南宁再到横县。到底敦是敦非,未能判定”。根据目前已知的资料,第二条路线到横县似乎更合理一些。至于建文帝曾经在贵县南山落脚一说,因历来传扬较多,是不能忽视的,也可以同第二条路线并联起来观察,其路线是:江苏→江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河池→宜山→贵县→横县。建文帝曾经云游贵州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从贵州经毗连广西所辖的河池、宜山一路南行,先到贵县再到横县的可信度更大一些。在宜山(今宜州市),现在还流传有建文帝在龙江河西岸南行,由于座骑惊慌,留有马踢(蹄)石遗迹等传说。今宜州人已把这些传说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和传播。当年建文帝过了宜山,一路南行,先到贵县南山,又觉得贵县南山太小,且阡陌纵横,一望平野,感到不安全,再到横县。 建文帝在横县隐居达15年之久,这已流传了几百年,即使以明人横州判官王济的笔记《君子堂日询手镜》的记载为始,也有四百多年。
朱允炆为了保命,只得放火烧毁了自己的行宫,借大火之乱由皇宫密道逃跑。落魄的皇帝落发为僧逃出京城,辗转逃至江浙荆楚、云贵川陕闽广等地隐居,当行至广西横州境内之宝华山时,见山崎险峻,曲迥灵秀,建于半山中的应天寺,殿宇华美,依山背城,江水环绕,遂在此隐居下来。这个没落的皇帝每日参禅念经,栽花种茶一住就是十五载。在建文帝时代,横县还比较荒凉,又靠近广东地界只有十多华里路程(原属广东省廉州府治的灵山县同横县宝华山毗连,1965年灵山才划归广西),于北,近临郁江(约五六公里)。这样的地理位置,一有风吹草动,走陆路可以很快进入广东,还可以遁发源于横县的钦州江出逃海上;走水路可以上溯或下航郁江。对一个逃亡者来说,保命是首选的,生活生计当然也在考虑之列。宝华山寺庙有丰腴的僧田,生计应该没有问题。在古代横县这样一个“鸡鸣两省”,到处都有寺庙的地方,建文帝能够隐居下来达15年之久,可能性是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