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榜上榜下,人生两重天。尽管是两重天,但是,作为我想说的是,不论是哪一片天空,都有它的美丽与精彩;不论是哪一片天空,都应是没有委屈的天空。每年的高考公榜时,都会出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景,考上大学的欢欣鼓舞,榜上无名的失意沮丧。其实,对于高考落榜的人来说,大可不必为自己的落榜而一蹶不振,只要把挫折当成转折,脚下的路仍有千条万条。纵然是老生常谈,笔者依然要强调:从古到今,在落考后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学习而成名成才的典范不胜枚举。每年全国高考落榜生大约有400万。高考既然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落榜就在所难免。关键在落榜这个现实面前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
天无绝人之路,路就在脚下。人生之路有许多不确定,成功总是不负有心人。文中列举了一些名落孙山者奋发图强的例子,并说明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无论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对每一个考生来说都意味着人生轨迹的一次转折,是一次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完全不用陷入古代“落榜则落魄潦倒,无言见江东父老”的窘境和俗套。即使在那个时代,落第后经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人也不在少数。唐代的李商隐,北宋的曾巩,他们几次科举都未中进士,不也照样因为有真才实学而被千古传颂么?在这里,我想对落考的青年朋友们说:不要叹息!不要泄气!不要悲伤!更不要放弃!一次落考算什么?君不见,历史上很多名垂青史的、对社会有着重大贡献的名家大师也曾不止一次的名落孙山……
明朝文人归有光,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名落孙山后,在嘉定招徒开学,仍然含辛茹苦,发愤攻读,嘉靖四十年他60岁始成进士。作《冠礼》、《宗法》二书。写下了《震川文集》四十卷。关于其散文创作的成就与地位,黄宗羲《明文案序》说:“议者以震川为明文第一,似矣。”
三次落考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考试落榜后,下决心从医,一生精心研究,走遍长江黄河流域,经过27年的辛勤劳动,参考了800多种医书,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巨著《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1956年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两次科场失利的宋代文人苏洵,失利后不气馁,刻苦自学,有《权书》《衡论》《嘉祐集》传世。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
三次落考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不被落考所击倒,在挫折中学习,在苦难中写作,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写出了著名文学作品《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经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光荣的一席之地。其自撰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七次落榜的曾国藩,苦读二十余年,终于在28岁时考中进士,此后他十年连升五品十级(每品有正从两级)成为朝中二品大员。实属罕见。这其中虽然有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提携,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曾国藩个人勤奋所得。
三次落考的剧作家曹禺,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投考医学院后,积极参加进步的戏剧活动,阅读了大量的欧美文学和戏剧作品,写出了《雷雨》《日出》等具有很大社会影响的剧本,结果使中国少了一个医生,换取了一个优秀的剧作家。
四次落考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严文井,20岁左右,在北京两年中报考了四所大学,均落榜。然后到图书馆当职员,每天借书10本8本,秉烛夜读,现在他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著名童话作家。
三次落考的天津人民出版社翻译苏阿芒,连续三年报考大学西语系,都遭失败。后来坚定地选择了自学道路,掌握了20多国语言文字,参加过国际语协会,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刊登文艺作品和论文,被瑞典一家杂志称为“文艺领域中一颗新星在东方闪光”。
三次落考的女作家竹林,在考大学最后一次未被录取时,站在乡村低矮的茅屋门前,望着西沉的太阳隐到山丘背后,难过得痛哭流涕。后疾奋努力,陆续发表了5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生活的路》出版后,受到国内外著名人士的称誉茅盾热情地肯定了她的这本书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