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师洞位于乐山大佛头部左后方的凌云山顶,相传为海通居住过的地方。海师洞洞深约10米,洞额刻“海师洞”三字,为清乾隆时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并撰刻《凌云山海师洞记》,歌颂其兴造大佛的崇高献身精神,今犹立于洞口。洞内原有海通塑像,后不幸毁之。
当地有一悲壮的传说:正当建造佛像紧张施工之时,曾发生海通禅师抗拒“郡吏求贿”之壮举,至今仍然为人们所称道。1988年凌云寺海师洞前所塑海通坐像,像高约2米,双眼眶中无珠,脸色显得铁青刚毅,面部呈现愤怒之容,一派庄严不可侵侮的神气,就是以此传说为据,取“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凛然壮举,悲愤刚毅,威严不可侵犯,从而表现他的坚韧不拔、不畏强权的性格。相传乐山大佛建造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氏,结茅于凌云山中。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每当夏汛,江水如万马奔腾直捣山壁,常常倾覆舟辑,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为此,他决心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普渡众生而发起,筹集人力财力,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郡吏勒索营造经费,激起了海通的无比愤怒,严词拒绝道。郡吏则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通大义凛然,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不仅使贪吏悔悟,也激励众心,克诚其志,完成开凿佛像之壮举。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亦有记载。大佛地处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大佛就依山傍水雕凿在三江汇流处的岩壁上,因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曰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00多年了。
闻名遐迩的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笔者有幸看到这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海师堂里的原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其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缓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期间,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慷慨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那时“工唯子来,财则檀施”,“债师金工,亦罔不臻”,信徒当中又有多少人出钱出力哟!当年“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大石雷坠,伏螭潜骇”的场面,试想该是何等壮观!前后历经90余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造型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韦皋碑文“开元初,有沙门海通者,哀此习险……作弥勒像”,可知唐代开元年间的海通和尚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发起者。但“全身未毕,禅师去世”;其后有“连帅章仇兼琼者,持俸钱二十万,以济其费;”再往后是韦皋“谋工匠,筹其庸”,“遂命王徒,以俸钱五十万佐其费。”以上说明海通、章仇、韦皋主持了不同阶段的工程。海通修了弥勒坐像的头部和肩部,章仇刻上身到膝部,韦皋凿膝至脚底部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