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载: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置夜郎县,治地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清道光五年编纂的《晃州厅志》序载:“晃州,古夜郎国”。夜郎故地牌坊坊址门龙坳,居古驿道蜈蚣关,坳上晃芷分界,坳下平舞合流。蜈蚣关,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波州镇东门楼坳,距城十五华里,因关下有蜈蚣溪而得名。关上古时有兴隆寺,关公庙。清乾隆三十四年,大学士傅恒征缅甸过此,曾在寺小憩,以关名蜈蚣与“无功” 谐音,于出师征战不吉利,下令改名“得胜关”并手书一联赠予该寺住持德慧禅师:“性定清风远,心空明月长”。道光壬辰,典试云南主考官周彝,在撰写关公庙碑记时,亦以关名不雅而改名七盘岭。但附近群众一直仍叫“蜈蚣关”。
清道光乙未典试云南主考官,后累官至吏部尚书花沙纳在《滇輶日记》有“上蜈蚣岭,螺旋而上,曲折皆在树石中”。光绪元年,随湖广总督李瀚章赴云南调查马嘉理事件的包家吉在《滇游日记》中写道:“又十里渐西上坡,危崖夹堑,境奇道险,南北横翠,如屏插天,是为蜈蚣关”。由于蜈蚣关地扼黔楚咽喉,地势险阻,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人皆废”之势。它与沅陵辰龙关是怀化地区东西两大关隘。康熙年间,吴三桂叛清,在衡州称帝时,曾派重兵驻于两地。清军先破辰龙关,歼其主力,后又在蜈蚣关,灭其余部,此后势如破竹。在此与清军大战,大败清军。康熙年间,吴三桂叛清,在此与清军大战,大败清军。《晃州厅志》文载:乾隆三十二年忠勇公傅视师黔中,以蜈蚣音同无功改名得胜关。旁有庙,祀汉前将军关夫子。1916民国初年护国之役,袁世凯部将马继增与护国军王文华部在此交战,袁部伤亡惨重,弃关而逃。护国军乘胜攻占沅州,马继增兵败自杀,袁复辟帝制的图谋破产。故古今多少文人骚客,到此都有呤咏。如明代诗人何景明,清初诗人、吏部侍郎赵士麟,清代诗人、云贵总督吴振棫等都留下无数精绝的锦诗华章。
笔者节选以脍炙人口何景明的《度蜈蚣关》诗为证:“共说关门险,岧峣不可攀。山峰藏曲折,涧道泻潺湲。绝壁人愁下,长林鸟倦还。官程原有限,行旅敢辞艰”!(其一)“山行多雅兴,十里几人家。林叶垂朱实,溪藤落紫花。缘岩防转石,傍岸畏颓沙。不见前溪堡,遥闻奏暮笳”。(其二)“向日人烟近,肩舆历翠微。驿花明去节,山雾上征衣。果熟收梨枣,蔬香煮蕨薇。开樽对佳客,且喜吏人稀”。(其三)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信阳人,弘治进士,明代文人,曾官至提学副使。他与李梦阳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善攻古文辞,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并称“何李”。其诗取法汉唐,部分诗作颇有现实内容。著有《大复集》等38卷。《度蜈蚣关》着重描写蜈蚣关之险峻和过关之艰难。“绝壁人愁下”的岧峣惊险。“缘岩防转石,傍岸畏颓沙”更险。沿着山麓岩脚走,怕石头滚动;傍着路坎边行,又怕颓沙崩塌。一个“防”,一个“畏”,用得绝妙,典型丹霞地貌时隐时伏,纵横交错,白云空远,危崖耸立,云飞山动,令人惊心动魄。不是亲历其境者,怎可能写出如此生动、深刻的诗句?“蜈蚣关”其名虽不雅,危崖夹堑,境奇道险,行人视为畏途。但神秘莫测,勾人向往。诗人在描绘过关艰险的同时,用浓笔重彩畅述了“山行多雅兴”,“林叶垂朱实,溪藤落紫花”,“果熟收梨枣,蔬香煮蕨薇”“ 林鸟倦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大自然的美妙,风景秀丽,山色空朦。成了一道亮丽的特色文化旅游风景线,是大自然恩赐对人类的爱和奉献。可以追溯古夜郎的神秘与神韵,纵观数千年演变。“山行多雅兴”,“开樽对佳客”雅兴出雅韵,雅兴出佳句,此所谓雅人深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