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一篇读罢头飞雪”,皇位是皇权社会中最稀缺、最珍贵、最惹人眼红的资源,是可以癫狂人性,让父与子、母与子、叔与侄、兄与弟之间刺刀见红的东西。骨肉亲情都可以弃之如敝履,谁还会怜惜忠臣良将的血?不过,对照朱祁镇的“夺门之变”,谁又能说赵构说不出口的“暗疾”是杞人之忧呢?如果岳飞真的迎回了二帝,那么历史上的“夺门之变”会不会提前三百年发生呢?于谦之死公认是冤枉的,但当时朝廷重臣很多,为什么会冤在于谦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明史•于谦传》明着说的是,于谦得罪了英宗夺门之变的两大功臣石亨和徐有贞,所以被罗织入罪,但于谦是天下皆知的救时宰相、保国英雄,连皇帝要下诏处死他的时候都要犹豫说:“于谦实有功。”为什么要在政变刚刚成功、宝座还没坐稳的时候,先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铲除功臣?徐有贞的一句话直中靶心:“不杀于谦,此举(夺门复辟)为无名。”这句话一出口,“帝意遂决”。“血不曾冷,风孰与高?”这副楹联据说原本是于谦游岳王庙时给岳飞的题词,如今题刻在他自己的墓前竟也如此贴切、浑然天成,让人不禁懔然喟叹。 “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明史》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没时家无馀资。锦衣卫发现于谦的正屋大锁牢牢锁著,里面放著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看了也忍不住落泪。成化年间,其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平反,明宪宗亲自审理,亲自撰写诰语:“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持,为群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年间,明神宗改谥号“忠肃”。留有《于忠肃集》,后世敬尊于谦为民族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