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西柏坡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1945年,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开始包围延安。偏偏这个时候,平山又出了《白毛女》这样一个令人牵肠挂肚的故事。毛泽东一直在想,迁都还有哪里比延安更好哪? 1947年春天,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中共中央向陕北转战,为了化解被全歼的风险,中央机关一分为三,在中央工委临行前,他想到白毛女的故乡,应当是自然而然的。 白毛女没有想到,她会给平山带来这次机遇。命运开始叩响平山县的大门。 1947年3月31日,当刘少奇和朱德离开他们生活战斗十多个年头的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先行去寻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脚点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 毛泽东把刘少奇他们指向白毛女的故乡,当然并不是仅仅因为《白毛女》这部戏,虽然在此之前毛泽东并未到过平山,连晋察冀边区都没有去过,但是他很早就在关注平山了。毛泽东有一个习惯,就是对所有能看到的报纸都一字不落地细读一遍。在井冈山时能看到的报纸少,每次红军下山执行任务,他都叫人千方百计地收集报纸,报纸上的信息帮助他做出了许多战略决策。到延安后,能看到的报纸多了 ,还有了共产党自己的报纸,他的这个习惯仍然没有改变,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来看报。毛泽东关注平山就是从读报开始的。 山西的《朝阳日报》曾报道过平山县红军游击队的消息。早在大革命时期,平山县就有了共产党员 ,上世纪30年代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并且组建了平山县各级党组织。平山县的革命斗争在党组织的领导 下开展得轰轰烈烈,影响很大,平山县的红军游击队活动频繁,曾有力地策应了红军北上抗日及东渡黄 河,平山县也因此一度被称作是“北方兴国”。 1938年7月,《新华日报》再一次发表了一篇长篇采访通 讯《一个不平凡的县》,详细报道了平山县抗日游击队和“平山团”的事迹,平山县再次以抗日模范县之名享誉全国。 所以当刘少奇见到正在平山县封城村指挥正太战役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商定中共中央工 作委员会住址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白毛女的故乡在哪里?” “白毛女的传说就出在平山县。”聂荣臻回答说,“平山可是个好地方,甭看喜儿一家穷得过不去 年,可这里倒是个富饶的地方。连这里的老百姓都有这么一句俗话——‘平山不贫,阜平不富’,尤其是滹沱河两岸,真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的‘乌克兰’。” 刘少奇“噢”了一声说:“事情原来这么巧。”朱德接着说:“我看一下平山所处的位置。”有人递给他一张地图,他边查看边说:“要跟全国各地联系较为方便的地方,即交通比较畅通却又不能在大平原上。” “要考虑到最后指挥大决战的适当位置。”刘少奇又加了一句。 “看这里,”聂荣臻指着地图上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衔接的地方说,“这里从抗战开始就是我们的根 据地,群众基础很好。不过平山的面积很大,东边靠石家庄,西面与山西接壤。中间,或靠东一些较为 合适,用不用到那一带去看看?” “去看一看吧?”刘少奇征求朱德的意见。 朱德派他的秘书潘开文、卫士长齐明臣,由聂荣臻的一位副官陪同,骑马沿滹沱河南岸逆流而上,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查看,一直走出30多公里到了洪子店镇,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地方。渡过滹沱河,他 们沿着北岸顺流而下。没走多远,三个人眼睛一亮,几乎同时问了一句:“这是什么地方?” 老乡们看看他们身上穿着的八路军的服装,高兴地说:“这个村子叫西柏坡。” 他们问起这个村子的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