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日出
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开了50多天,在讨论会上,毛泽东分析了形势,针对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他富有远见地说:“大家还要考虑一个问题,有道是有备无患,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着我们,抗战结束后,随时可能进攻延安,倘若我们战斗失利,中央往哪里退却?” 中共中央曾一度想迁往承德、哈尔滨或淮阴,但为什么新中国的领袖们最终选择了西柏坡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呢? 1945年4月,延安。 春风卷走了西北的严寒,送来了黄土高原的春天。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这一年的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 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一个窑洞里,毛泽东在参加代表团分组主任讨论会。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针对国民党有可能发动内战,我军应做那些准备的军事计划”。分组主任们几乎都是身经百战、金戈铁马的将领,他们各抒己见,发言持重又不失热烈。 毛泽东一边认真听取发言,一边不停地做着笔记。突然,毛泽东停住笔,抬起头,问到:“大家还要考虑一个问题,有道是有备而无患,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着我们,抗战结束后,随时可能进攻延安,倘若我们战斗失利,中央往哪里退却?” 毛泽东铿锵的问话没有丝毫的担忧情绪,带给将领们的是一种最高统帅的未雨绸缪、大智大勇的远见卓识。 顿时,会场沉静下来,将军们陷入沉思。良久,坐在毛泽东对面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说:“要是我们打输了的话,就退到晋察冀根据地那儿去,便于打游击,那个地方到处是高山大岭,林深草密,太行山连绵几百里,水草肥美,安得下千军万马,还怕容不了我们中央机关几千人。” 聂荣臻一停口,有人问道:“这个地方具体叫什么?” “平山嘛,你们没听说过?俗话说,平山不贫,阜平不富。”聂荣臻充满信心地回答。 毛泽东听到“平山”二字,心中怦然一动,因为在此以前,他已多次听说过平山。毛泽东饶有兴趣地说道:“荣臻同志,你能不能把晋察冀根据地和平山县的情形说清楚一些?” 聂荣臻简明扼要地把晋察冀根据地的情况、平山是抗日模范县、平山的富饶美丽等情况向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做了汇报。接下去,聂荣臻又把平山县如何有利于山地作战,如何进可攻退可守的优越地理位置做了介绍。 与会人员一个个听得兴趣盎然。 听了聂荣臻的汇报和介绍,毛泽东打下了腹稿:一旦情况有变,可以选择平山作为革命大本营。 历史的突变,瞬间而至。 1945年8月9日下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研究讨论苏联对日宣战后的全国形势,会议认为“伟大的历史突变”即将到来;做出了“力争华北、坚持华中、抢占太原,重视上党地区”的战略方针。 在此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全国军民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8月10日24时至11日18时,朱德以八路军总部的名义连续发出七道电报,命令解放区所有武装部队向附近城镇和交通要道的日军发起反攻作战,接受日伪投降,并急令贺龙、聂荣臻、吕正操、李运昌各部,分头向绥、察、热、辽等地迅速进军。 1945年8月26日,中央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其中一个议题是中央机关是否向华北转移的问题。毛泽东明确强调:“党的领导核心还是在延安,延安不要轻易搬家。” “迁都”一事暂时隔了下来。 1945年8月15日,人类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重大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八年的反侵略战争,终于以胜利宣告结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局势发展,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预见的那样:“国共和谈,谈拢的希望一丝一毫也没有”,“抗战结束后的国共两党,已成一山二虎之势。”
|